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8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7篇
教育   1999篇
科学研究   54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5篇
综合类   89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45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299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318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235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虚拟现实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飞跃,也为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技术平台。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上做出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2.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抽象且理论性、工程性强,只有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针对这一特点,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开发出基于LabVIEW平台的集虚拟仿真与机械测试为一体的综合实验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实验内容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究性实验3个部分。基础实验部分紧贴书本,帮助广大学生理解和消化基础理论知识。综合性实验及探究性实验则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帮助学生加强对测试系统的认识、理解及应用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3.
网络课程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功能语言学理论,网络课程发展的理想模式是构建逼真的三维或四维学习情境,刺激学习者的多种感官,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顺利地完成意义构建,实现学习目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课程理想模式即多模态虚拟课程的出现带来了可能。通过对多模态虚拟课程内涵、分类和特性的阐述,可以对网络课程的发展进行展望和分析。  相似文献   
94.
汤小娇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3):21-22,25
根据大型复杂结构的监测需求,研究了超大容量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网络的传感器查询与波长解调原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设计了光纤光栅传感网络系统。虚拟仪器软件实现了信号分析与处理、网络通信、数据存储等功能。经实验验证,该分析仪单台仪器的测量点数达到1 000点以上,应变量程±800×10-6,温度量程±100℃。  相似文献   
95.
96.
碰撞检测在机器人运动规划、虚拟环境、分布交互仿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虚拟环境的几何复杂性及现代CPU并行处理能力的增加。为实现快速精确的碰撞检测,并行技术开始广泛地应用于碰撞检测算法中.本文介绍基于并行技术的碰撞检测算法,并着重对已使用的各种并行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97.
在详细介绍VPN技术的概念、工作原理、实现方案之关键技术等基础上,并对这项技术的应用、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做了的分析。  相似文献   
9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广泛应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虚拟网络为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提供了全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99.
房地产业是我国当前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年增长,同时,它也成为重要的投资领域,其虚拟性不断增强,进而导致诸多社会问题。要使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力量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另一方面,政府应采取措施努力保障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00.
在姜夔词中,到处可见他对虚与实这两种手法的交错运用。实的一面是姜夔词情感和意境的载体,是客观实在的场景物象和人物踪迹。是可以分析把握的实体。虚的一面是词的气韵,贯穿于词作之中,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趣及所触发的艺术联想。它能够被感知。却难以清晰地描摹出来。姜夔将虚与实这两种艺术手法进行了独特的运用和处理。并使二者高度融合。形成了“清”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