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612篇
科学研究   10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10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张鹏 《大连大学学报》2011,32(5):136-140
本文在法国口译释意理论的视角下,分别从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三个阶段来比较分析口译与议会制辩论的关系,尤其比较两者发生过程的相似性,从而希望能够将议会制辩论技能培训加入到口译教学课程中,为仿真口译场景、活跃口译教学提出不同的构想。  相似文献   
952.
语文教学改革一直没有突破,重要原因在于对语文的概念认识不清。分析语文含义、认清语文学科本质和历史发展很有价值,它能有效促进传统语文向现代语文的发展,找到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53.
“骁勇”与“翘勇”是一对关系密切的词。“翘勇”《汉语大词典》未收,而“骁勇”则释为“犹勇猛”,欠精确。由于两者词形和读音都相近,易使人认为它们是同一个词,但事实并非如此。考察佛典与中土文献用例发现,“骁勇”本就体格勇力而言,当释为“健勇”;“翘勇”主要出现于佛典,就内心意志而言,当释为“坚勇”。此外,中土文献中“翘勇”意义与佛典有别,是“骁勇”的通假;佛典中“骁勇”有时也就心志而言,是“翘勇”的通假。  相似文献   
954.
古代隐逸诗经历了从“招隐”到“寻隐”的转变,唐代名家于“寻隐”诗几均有所作。贾岛《寻隐者不遇》作为唐人“寻隐”之冠,受到古今选家、评家和哲人的关注。将《寻隐者不遇》置于唐人“寻隐”诗和历代阐释史的双重视野中,对其走向现代之路作了全面考察。这对于让古典诗歌走进现代人的心灵,永葆其诗意青春,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55.
解读艳词是晚清词家审视词体体性的突出焦点.晚清词家接受艳词的态度分歧较大,褒者视之为词体正宗、贬者抑之为本非词格、折中者又恍惚其辞.不过,他们围绕"艳"字,共同探索了艳词的情深语艳、雅艳相资及绮怨顽艳等艺术性.进而又以"风骚"诠释艳词体性,在探询二者的异质同构中,从"风骚"精神整合了艳词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956.
文本意义把握的基础是对语言的理解。但在实际解读中由于解读者文化学识、艺术素养及文本语言解读方法的欠缺等原因,会曲解甚至背离文本的主题或意图。对此,当代西方文论提出了语言解读的一些基本方法:系统的观点、发展的理念、分层的程序、科学的方法等。这对我们解读文本语言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57.
我国股指期货的推出已经万事俱备。在我国股指期货即将推出之际,对股指期货合约进行专业解读和对股指期货交易过程的基本风险管理策略进行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58.
汉画中的牛郎织女画像彰显的虽是神话故事瞬间的一个画面,但画面上的人物、动物、星象等具备了符号学的象征意义,而符号又源于现实,属于“隐喻思维”,它隐喻着汉代农民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彰显出汉代农民对社会地位及婚姻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959.
中华经典诵读无疑是一条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经典诵读方面,我们既要选择优秀的经典文本熟读成诵,也可以通过阅读先贤们对经典的诠释来加深我们对经典的理解与领悟。王安石关于经典诵读的观点及其对经典的诠释,对于我们今天的经典诵读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60.
《世说新语》最大特色即以记录言行和思想来反映魏晋时代状况与社会环境下的人的精神风貌及追求。德行与个性是其中一重要方面。魏晋惟其混乱,才使"德行"的正面价值意义显得尤为重要。而遭践踏的"德行"的名不副实又强力催生着张扬的个性。两者既有适宜的主动与被动,亦有悖逆的自律与他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