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347篇
科学研究   3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79篇
综合类   66篇
信息传播   7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Abstract

This essay discusses methods of pedagogy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stirred up by the Hong Kong Umbrella Movement/Occupy-Hong Kong Movement at the end of 2014. It situates these events as a way to envision a new type of public university. To this end, the essay proposes a model of ‘wandering scholarship,’ in which educators and activists walk through urban environments and use dialogic esthetics to reclaim them as ‘Commons.’ Wandering means a multisensory exploration and learning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concept of ‘psychogeography,’ a drifting through sites and interpellation of their embedded ideologies. As opposed to traditions of introspective wandering, this kind of ‘dialogic wandering’ is done within groups and encourages people to talk to fellow-walkers or random bystanders. As will be shown, these modes of wandering while addressing publics were pioneered in the 1960s student movements and also adopted in a unique manner by the young activists of the Umbrella Movement. Dialogic wandering leads to affective languages and embodied learning as opposed to modes of analytical reasoning and logic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To further study the impact of this aspect of social movements within a university curriculum, it will be shown by means of example how students can meaningfully adopt dialogic wandering to survey people’s affect and ideological positioning within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52.
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在于,它是职业成功的主要条件;它决定人获得的职业岗位;它决定个人的职业成长。高职高专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在校时就必须及时有效的加紧职业素质的培养,使自己成为社会合格及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53.
对参加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济南集训的中国跳水队12名队员进行深入的半结构式访谈,把访谈录音逐字转化成文本,经运动员确认后,使用质性分析软件QSR Nvivo8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纳性内容分析。归纳出中国跳水运动员备战伦敦奥运会赛前心理准备的内容,共40个原始数据主题,进一步总结出14个高级主题,并且在14个高级主题的基础上得到4个概括性维度:日常生活规律,训练中的精神状态,对其他因素的认知,以及自由时间安排4个概括性维度。根据中国跳水运动员备战伦敦奥运会赛前心理准备的内容,开发奥运集训信息共享平台服务、训练基地心理综合调节室、重点运动员个性化心理干预、伦敦奥运会逆境应对心理手册及奥运比赛现场场景模拟训练等心理调节手段,从而为针对性的心理调节以及以后的备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4.
教师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合格者参加面试,面试是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必备条件。教师资格面试内容有八项: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面试形式有三种:结构化问答、试讲和答辩。教师资格的面试步骤、训练原则、训练模式、注意事项等是考生比较关注的问题。这些内容对报考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考生和从事教师资格证面试培训的教师,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5.
模糊限制语是语言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分析了访谈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通过对10个访谈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访谈中直接缓和语的使用明显多于程度变动模糊限制语;同时对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和偏爱应该与职业有关;再者访谈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主要是为了体现礼貌和推卸责任。  相似文献   
156.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提出的动机过程理论。它不是把动机看作一个单一的概念,也不是把动机简单地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而是把动机看作一个连续体,从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需要经历三个内化程度不同的中间水平。近来的研究者发现,动机水平不同对行为改变效果的影响不同。在此理论的基础上,Ryan提出一个行为改变和保持的模型。同时,研究者还发现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心理治疗与动机性访谈技术有很多相似之处,且他们可以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57.
This article addresses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one of the most clos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North Korea. It is known that ideology permeates all aspects of life in North Korea, but how exactly do the ideological and substantive mathematical components interact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re? What concrete form does this interaction take in actual everyday teaching practice? This article seeks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based on interviews with former North Korean mathematics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o have found a refuge in South Korea. With their help, we attempt to analyze the everyday life of North Korean schools, by reconstructing their concrete features and the routines of North Korean mathematics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58.
根据国家《纲要》精神,江苏在全国率先颁布了《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两个率先"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今后10年江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改革创新、服务社会"的工作方针,全面深化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走"职业教育优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之路,为江苏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59.
在所有的写作中,报告文学是最艰苦的写作,难度最大的写作,也是最吃力不讨好而且充满了风险的写作。当下,客观公正的报告文学之所以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只能说我们对报告文学的评价体系以至于我们的价值观本身已失去了最基本的公正,甚至发生了致命的倾斜。而在这种倾斜的状态下,要恪守所谓公正的立场是多么难,要恪守独立调查、独立思考的立场又有多么难。  相似文献   
160.
人,走路。走路必得问(寻)路,而问(寻)路必得有亮光才有路可问(寻)。走路从未行到行,又从行到止;亮光从隐(黑)到显(白),又从显(白)到隐(黑);人从未生(无)到生(有),又从生(有)到死(无),为万物无一有一无行走之路,为“道”,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而当“道”在道出之际,又总是以言说、“道之”等的样态显现,既为行走,又为行走之导引,为万物(首先是人)得以行走起来的“先之”之动态趋势。路有歧正,而“道”无不正。人,走路,就是走在求“道”的途中。人欲把握“道”,必得从行走的路上抽身而出,以旁观者的姿态对它进行诘问,但人不能既行又止、既显(白)又隐(黑)、既生(有)又死(无),因而人只能通过“损之又损”、“涤除玄览”,将本心之外所有附着物尽皆黜落,使之切近“纯一无伪”,实现对“道”最为切近的聆听与最为切近的体验,从而获得“道”的导引,自在地走在“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