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78篇
科学研究   9篇
体育   82篇
综合类   39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毛泽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者.历经了目标模式上的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和实践模式上的种种困惑。邓小平把握时代特色和中国社会发展要求.提出了“小康社会”理论.把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转化为可实践的现实选择。结合我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剖析我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曲折,揭示两位伟人思想的联系与区别,对进一步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自觉性。有着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2.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教育和人才是重要基础。建设的关键在农村和西部。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基本途径是三大文明协调发展,最终落脚点是要提高全国所有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根本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继续执行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建设一支战无不胜的人民武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后盾。  相似文献   
13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至2020年要达到的一个阶段性目标,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性理论,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和目标方向,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是“目标与理想方向”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就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而言,无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为了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就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而言,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构建社会主叉和谐社会,都要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13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政治保证,只有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目标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照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坚定不移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推进党和政府各项事业的有效开展,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35.
实现我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过程中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科学地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对"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和深化.  相似文献   
136.
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活质量研究应从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两个方面出发,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从客观指标出发,可以衡量小康社会所提供的客观物质保障程度:从主观指标出发可以关注国民个人时小康社会生活的满足状况.  相似文献   
137.
贫困地区村镇建设规划的创新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贫困地区的村镇建设是难点,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由于农村贫困地区经济上的特殊性,要使村镇建设规划工作具备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必须摆脱传统思维方式,从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生态学等各个方面进行科学研究,探索贫困村镇建设规划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重视政治明的建设。同时,政治明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政治明建设应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完善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9.
试论小康社会的本质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六大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要在本世纪第一个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由于过去我国有不少学在小康概念的使用上出现了混乱的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认清小康社会的本质和内涵,有必要对小康社会做出一些学理上的分析,从而在理论上澄清小康和小康社会的含义,这对于我们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0.
地市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多元化的角色认知、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的机制障碍以及国外高校服务农村的成功经验,决定了地市高校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机制创新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能性.机制创新要坚持可行性、可持续性、效益性与可监测性等原则,并着力在决策机制、运作机制、监控机制以及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