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篇
教育   134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红楼梦》中的宝黛形象,是“红学”研究的焦点之一。长期以来见仁见智,厚此薄彼,甚至势同冰炭。而近几十年间看法渐趋一致,褒林贬薛,几成定论。但笔认为,评价仍欠公允。本从小说本的实际描写出发,并参照曹氏之论和前人评语,认为作原意只是“如实描写,并无讳饰”(鲁讯语)。书中的钗、黛堪称各极其妙,无所轩轾,所谓双峰并立,两水分流。这是《红楼梦》写实特色和现实主义成就的具体体现。中对评论古代作家和作品中人物的原则也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62.
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采取了理念先行的叙事策略。其故事都是在预设理念的指导引下安排人物,编织情节。这种策略在文本中体现在随意而巧妙的情节,符号化的人物,公开表现自我式的评论上。  相似文献   
63.
红学家向来认为《金陵十二钗正册》首幅诗画系钗黛合写。本提出新看法,认为它专指薛宝钗,林黛玉是仙人下凡历动,当不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之内。  相似文献   
64.
《红楼梦》“第一公案”反思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宝钗和林黛玉孰优孰劣的问题,历来纠缠不清,以至于被列为《红楼梦》“九大公案”中的第一公案。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曹雪芹是有意识地使两美“两峰相峙、双水分流”。从实际效果上看,人们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受人们的身份、年龄、地位、学养等的影响,这种见仁见智,基本上属于个人。但是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的影响,这种见仁见智,却折射出时代的精神和风貌。固执地褒一贬一,都带有偏颇的成份。两美兼得,才是新世纪人文精神的指归。  相似文献   
65.
“于”、“以”是西周铜器铭文中使用最多的两个介词,“于”介引处所、时间、主动者、事情的用法是“以”所没有的,而“以”介引共事、原因的用法同样为“于”所不具备。“于”、“以”在句中的位置以及省略方面也有明显差异。尽管两者用法有少量重合之处,但总体说来,“于”和“以”的意义、功能在许多方面相互补足。这种相互补足十分鲜明而突出,是语言系统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66.
道是一切物质运动和规律的总和,阴阳是量度系统稳定性的状态参量,在四季、昼夜、人生中均可应用."无"中生"有",关键在于"生",在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7.
从唐代的化背景、社会背景及化自承等角度入手,探讨唐代豪侠小说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68.
本文旨在从历时发展的角度,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起点介词“自”、“从”和“自从”的语法化演变脉络进行比较分析,考察他们之间语法、语义、语用功能的差异,说明他们的功能有交叉地带,但各自又有其他介词不可取代的功能。  相似文献   
69.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文中对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做《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议》,对甲骨文“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尚可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70.
论李煜后期词的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唐五代词人李煜的后期词作给当时文坛带来了新气象,改变了花间派的创作传统,扩大了词的内容,开拓了词的意境。作品格调虽有些伤感,但艺术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