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4篇
科学研究   23篇
各国文化   2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正>2005年,温家宝总理去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钱老感慨道:"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接着,钱学森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在钱老的眼中,民国时期培养出许多大师,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至今无人能超越。我们不禁思考,像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华罗庚、冯友兰、季羡林这样的大师级人物难道只有那个时代才有?时势造英  相似文献   
62.
正创新人才培养、卓越人才成长,激发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创新的源动力,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用"兴趣"来回答别人眼中枯燥乏味的研究工作,艾根曾说"兴趣是探索事物发展的动力"。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曾写道:"对我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深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与创新探索精神是一致的,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1]。近年来,北京科技  相似文献   
63.
蒋骁飞 《知识窗》2014,(1):59-59
丁肇中曾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回答:“不知道。”又有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又回答:“不知道。”有学生又问:  相似文献   
64.
魏海政 《教育》2013,(20):37-39
他认为自己"勉强算个科学家",只是具有独立思想的大学教授中最普通的一员,但在共事多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眼里,"他是最优秀的",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已经走在国际最前沿。他认为自己是个"非常非常没有意思的人",但在学生和同事眼里,他不仅并非"学术宅男""科学狂人",而且情致高雅,精通时尚,但从不张扬。  相似文献   
65.
张静 《中国档案》2005,(9):63-63
本刊2004年第5期刊登了一篇题为《北大带给连战先生的惊喜——连战接受北大档案馆提供的珍贵馈赠》的文章,看到连战夫妇接到北大档案馆提供的其母亲的档案复制件时的那种激动,引发了笔者的回忆。几年前山东省档案馆提供的档案复制件也曾让另一位爱国人士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66.
丁肇中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华人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人类科学发展的历程中,他为华人争得了应有的荣誉。尽管从未谋面,但丁教授在媒体中的诸多场面还是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是我很敬重的人之一。  相似文献   
67.
1.仔细阅读材料别摔在熟悉的路上,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野兔是一种十分狡猾的动物,缺乏经验的猎手很难捕获到它们。但是一到下雪天,野兔的末日就到了。因为野兔从来不敢走没有自己脚印的路,当它从窝中出来觅食时,它总是小心翼翼的,一  相似文献   
68.
《科学中国人》2004,(12):i023-i024
资料: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11月7日上午,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人、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为南航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实验》的学术报告。AMS实验是由16个国家和地区的56个研究机构合作承担的国际性大型科研项目,造价约7亿美元,目的在于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它将是人类首次在太空中使用粒子物理精密探测仪器和技术。按照惯例,一小时报告后,丁教授回答同学们提问。  相似文献   
69.
《学会》2006,(9):14-15
<正>丁肇中教授,1936年2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西根州安阿伯镇,原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土。现在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74年,因为发现了J/ψ粒子,他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  相似文献   
70.
黄健元 《学会》2004,(5):33-33
丁肇中,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核科学实验室教授,中国科学院外藉院士,因与芮契特教授几乎同时发现J粒子而共同获得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三位获诺贝尔奖的美籍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