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3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李攀龙七律的诗意凝滞、意境淡化以及沧桑老成,与其取法李颀而偏重格调的创作风格密切相关。李攀龙七律取法盛唐而片面追求气势、格调的倾向,促使复古派诗人逐渐认识到自身创作的局限性,进而从理论的高度对诗歌创作中意与法的关系、格调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加以反思。尽管李攀龙的七言律诗本身在“拟议”与“变化”之间瑕瑜互见,但其在明代复古派诗人及后世评论家中引发的理论思考与理论阐释无疑具有重要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2.
103.
在亡命日本的十年里,郭沫若在甲骨文字、殷周青铜器铭文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而卓越的成就,一跃为蜚声中外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104.
怎样讲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蕴涵有爱国主义的情愫,是"诗教"中的难点之一。本文提出可行的解法。  相似文献   
105.
课堂小结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历史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成功的课堂小结.能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近年来,笔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课堂小结。其中,语言凝炼、琅琅上口的七律形式的课堂小结颇受学生的欢迎,在历史教学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6.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共四联,生动地概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乐观无畏的英雄气概。由于时代相隔,学生对长征及其背景比较陌生。  相似文献   
107.
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上下相合,对仗工整,其中“腾细浪”“走泥丸”想象大胆,贴切,胸怀博大,气势非凡,充分地展示了长征中红军那无畏、英勇、乐观的精神。教学参考中对两句的解释是:“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脉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从脚下滚过去。”笔者认为其对“走泥丸”的解释有些牵强附会。这两句都是把雄伟、险峻的群山比喻成不足为奇的“细浪”、“泥丸”。“腾细浪”形容五岭山脉的延绵不绝的山势。从修辞…  相似文献   
108.
登高     
风几天高猿喻衰②.诸③漪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潇带④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⑤多病独登台。 艰难幼苦恨⑦繁物翼⑧.涤倒⑨析停叱去酒杯。 【注释】①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寓居夔州(今四川省奉节 县),于九月九日重阳登高时作此诗。②猿啸哀:猿的叫声很哀  相似文献   
109.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薮》),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魄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10.
通过学习《七律·长征》掌握七言律诗的特点,让学生更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