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31篇
科学研究   47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本文围绕社会群体社会适应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厘析了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群体中所凸现的不适应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62.
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扶贫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状况及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对该区实行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指出解决三江源地区生态约束型贫困的出路是尊重生态规律、发展生态产业,并探讨了三江源地区开展生态旅游既扶贫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3.
王玉兰 《教师》2014,(22):120-120
班级管理是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地域的不同,班级管理的方法也应有所差异。本文结合"三江源"地域学生的特点,对"三江源"地区班级管理措施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64.
《现代声像档案》2003,5(6):41-41
国庆节前夕,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来到青海高原古城西宁拍摄“三江源”文化电视专题片,青海省档案馆的同志在搬迁新馆库的百忙中给予热情接待,并以最快速度查找、提供拍摄所需的档案。  相似文献   
65.
《青海科技》2015,(1):16-18
<正>蓝天、高山、森林,数不尽的野生动物畅游其间;道不完的珍稀植物丰茂其中。草肥畜旺,壮丽秀美,这里是被称为中国超净区的三江之源,也是青海巩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第一线。我们从西宁出发,经过兴海、玛多、囊谦、久治等三江源地区数十个县,感受三江源地区的"青海蓝"。  相似文献   
66.
马艳 《青海科技》2011,(5):83-86
本文总结了有关水热变化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水热变化对三江源地区植被、湿地和土壤侵蚀的影响,并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提出三江源地区应对水热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67.
《青海科技》2014,(4):8-9
<正>三江源草原广阔、湖泊众多、气候怡人,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素有野生动植物"基因库"之美誉。总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包括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全境以及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历史上,三江源雪山连绵、冰川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重要水源地,生态环境独特、原始、脆弱。三江源是中国最大和最高的天然湿地,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生物多样性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珍稀野生动植物藏羚羊、冬虫夏草等均在此生长。  相似文献   
68.
本文在相关政策研究和文献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有关三江源以及生态移民研究现状,厘析了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的生存状况。认为应更多关注移民社会组织变迁、文化变迁及后续产业发展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使农牧民达到小康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69.
《工程建设与档案》2005,19(4):276-276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31.8万km^2,平均海拔4200m,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我国生态地位极端重要和生态极其脆弱的地区。维护三江源的生态平衡,确保“中华水塔”的安全,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规划,国家将投资75亿元用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  相似文献   
70.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5.23万平方千米,占青海省总面积的21%。2005年1月,我国在青海省启动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工程总投资75亿元人民币,预计一期工程在2010年建成。保存好这一重大工程项目的原始记录,为项目的实施服好务,这是对青海省档案部门的一次考验,也是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一次机遇,更是青海档案人肩负的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