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5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毕淑敏 《新读写》2013,(7):40-41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在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主人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的半尺长的鱼,架在炭火上烤熟。  相似文献   
92.
沈从文散文的生命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膜拜、内省体验和乡村情结等方面论述了沈从文散文中显现出来的生命理念内涵。指出沈从文的生命存在形态中,生命自在源于大自然的恩惠,生命痛苦源于心理的孤独,生命取予源于不同文明的选择。  相似文献   
93.
王丹蕾 《学语文》2012,(3):73-74
中国的乡村一直是现代以来的文学作品持续书写和想象的对象,在《人民文学》"乡下人进城"的小说文本中,乡村想象自然必不可少:记忆中的乡土温情脉脉,是疲惫不堪的打工者魂牵梦绕的精神之乡(《太平狗》,《人民文学》2005年第10期);审美的乡村醇美自然,是美好人性孕育、  相似文献   
94.
乡下人进城”叙事比“城里人来到乡村”更能真实地反映当代城乡矛盾。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和展锋长篇小说《终结于2005》,不约而同选择“乡下人进城”叙事,展示了“乡下人进城”过程及其结局的两种文本叙述。两种文本叙述了失去土地的南北“乡下人进城”以及农村城市化趋势引起的阶层和族群变化,体现了当代作家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对乡土叙事所作出的自觉调整。  相似文献   
95.
《中国新闻周刊》2005,(38):34-35
在成为计划经济的长子之后,上海长年处于孤独的领跑状态中,于是上海逐渐孤立,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日本“脱亚入欧”的心理——某种程度上不把自己当作“中国人”,因而把一切外省人蔑称为“乡下人”。  相似文献   
96.
我以为,人间的味道有两种:一是草木味,一是荤腥味。年代也分两款:乡村品格和城市品格。乡村的年代,草木味浓郁:城市的年代,荤腥味呛鼻。心灵也一样,乡村是素馅的,城市是肉馅的。  相似文献   
97.
【沈从文一贯自称是永远的乡下人,甚至在向张兆和求爱时也诗意地表达“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兆和心有灵犀地给他回了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弄得发报员好生奇怪,猜不出是什么暗号。这不是一般的乡下人的爱情,这简直是乡下的诗人的爱情。】  相似文献   
98.
现代作家沈从文一生以"乡下人"自居,这一自我定位既凸显了城乡文化落差在其精神上的烙印,也蕴含着知识分子在改造社会上作出的可贵探索。他对乡土的挚爱升华为对人性的思考,尤其对强健的原始生命力的讴歌与对现代文明进程中人的萎靡异化的反思,在当下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
"美在生命"的文学理想贯穿于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创作中。这些作品,热情赞美生命的健康与雄强,憧憬生命的淳朴、优美与向善,表现生命的沉迷和人性苏醒,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缤纷璀璨的风景线。它不在于给文坛留下多少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在于凸显一种真实自然、健康雄强的精神气质,表征一种淳朴率真的文化形态和生命力量。沈从文歌唱生命的庄严和美,说到底还是为了"燃起这个民族被权势萎缩了的情感,和财富压瘪扭曲了的理性"。  相似文献   
100.
情绪记忆和孙惠芬小说意象创造关系密切。情绪记忆,是意象创造的资源。她偏于情绪记忆,能记住"感动的情境"与机理,主体情绪时而与意象创造呈现共时性状态。这样的情绪记忆使她擅长在文本中捕捉人物心灵的瞬间,并把微妙作为最崇高的审美追求。小说中的意象多是她情绪记忆的审美对象化,是创作主体与人物主体的精神寄托,是文本欲望世界的敞开,是"乡下人"情绪记忆的回溯与印证。成功的意象创造源于情绪记忆而又超越情绪记忆,在动与静、诗性与哲性、感性与理性、并置与对比中充满张力,又充分统一,体现审美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