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8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11.
韩涧明 《收藏》2019,(1):2-2
“四大”之说,为佛学基础理论之一。在佛家看来,世界由质态稳定的固体,质态流动的液体,自由流动却可触及感知的气体,以及可感知而很难触及的能量体四种物质组成。  相似文献   
112.
张美芳 《收藏》2009,(1):45-46
佛家认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焚香是佛事活动中必有的内容。佛家有一种修持为“经行”,即手捧香炉围着佛像绕行三圈、七圈或更多,谓之“行香”。那么,什么样的香炉更方便随时手执行走,从而达到“无处不生香”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113.
滕艳娇 《今日科苑》2009,(18):162-162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它不但是中国哲学——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的思想体系,如道家、佛家、法家、阴阳家等等的出发点和归宿。古代有识之士为什么要用自己毕生的精力"究天人之际"呢?笔者认为,他们的为学和人生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天人合一"的宏大理想或为了达到"天人合一"的至真、至善、至美境域。"天人合一"理论对于克服西方文化的种种弊端,消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4.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人格,一个人格丧尽的民族注定要被历史所淘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不断塑造理想人格、培养理想人格的文化。从先秦时起,不同学派的主要思想家便对理想人格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构想、提出并宣扬各自的理想人格模式以及达到理想人格的途径,甚至有些文化精英还在一定程度上践履了自己建构的理想人格。其中,儒、道、法、佛四家所设计和倡导的"君子人格"、"隐士人格"、"英雄人格"及"随缘人格"构成了中华民族人格文化最主要的成分,长久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人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5.
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先生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着力表现“破孽化痴”的主题以警示世人。善有善报,慈悲善良的段誉、虚竹获得了幸福,而其父辈段正淳、玄慈却不得不舍弃生命;回头是岸,不可一世的慕容博、鸠摩智终于大彻大悟,这表明唯有弃恶扬善,开悟智慧,人生才有希望。无名老僧以佛法开导人,他把《天龙八部》提升到了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6.
神奇典雅     
丁湖广 《知识窗》2006,(10):53-53
中国菇菌品种繁多,千姿百态,五颜六色,成为历代宫廷御膳、佛家道教斋菜以及近代酒楼餐馆的时尚美食。尤其是以形象化命名的猴头菇、羊肚菌、牛舌菌、仙人伞、凤尾菇更成了美食家推崇的“菇中五珍”。由于这些菇菌天然形态奇特,且来历充满着神话色彩,因此更加让人食兴倍增。  相似文献   
117.
从《红楼梦》中具有佛教隐意的神话传说,主人公贾宝玉情不情——情空的人生历程以及散落于本中附拾即是的意象、情节中,可以探查到沉隐于《红楼梦》本结构中的佛家意蕴。  相似文献   
118.
苏东坡是我国的文艺全才。他早年就熔铸了儒道释三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的“超然于物外”的思想。贬谪惠州后,虽然受经济、个人情感和政敌攻击的三重重压,但他创造性地运用佛家思想,提出“无思”“无待”的思想,用于战胜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并为惠州百姓做了好些好事,使他晚年的人生价值得到升华,从而达到了“自觉白度”和“觉他度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详细分析少林武术、气功以及技击与禅,少林武术与佛教戒约等关系,充分说明了少林武术文化与佛家禅宗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0.
教育的慈悲     
丁之境 《师道》2013,(5):40-40
很多年前,听过两个从佛家理论解说教育的段子:段子一:按照禅门的"顿悟"说,学生优秀与否,和老师没有多大关系。优秀的都是顿悟的,不优秀的是还没有顿悟的,有些人迟早要顿悟,而有些人则一生都是不开化的。所以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一直在做无用功的职业。这辈子做老师的,都是上辈子干了坏事的人,佛罚这些人用一生做无用功来赎罪。段子二是以段子一为理论基础的,或者是段子一的形象化、具体化、幽默化: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这看起来很符合佛家的轮回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