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8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考试周刊》2017,(1):150-151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医药大专院校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改善人们心性、行为的有效方式之一,注重调整个人心理,帮助人们认识自我,与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不谋而合。同时佛家思想与中医药文化同属中国传统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佛家思想可增强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提高自身的传统人文修养和思想道德情操。本文通过探讨佛家的三个主要思想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为中医药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2.
明末清初徐(谷共)共的《溪山琴况》是中国古琴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其内容乃是植基于儒道佛思想的影响下,以二十四况来论述古琴的演奏技巧与美感意境,然而徐(谷共)如何将儒道佛思想融入古琴艺术中?本先将散见于历代琴论与琴谱提叙之所论略作简要式的回顾,再看徐谷共对前人观点的传承是否随时空位移,而有逸出传统范式之外的新蕴产生。  相似文献   
53.
佛家自然观与我国诗学美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家自然观对自然形象及精神的推崇,影响了诗歌创作中描画自然的自觉,促进了诗论中情景的探讨与解决,情景关系的明了又使更高级的概念意境得以发展和完善。同时,这种创作和评论倾向又直接影响了我国古代崇尚自然美的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54.
佛教关心的是人的心灵。佛教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质,积聚了无尽的智慧宝藏。当代大学生存在着诸多心理问题,个人中心主义、行为放纵主义、及时享乐主义、目标虚无主义等。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要开辟新路径。向大学生正确宣传佛家理论,帮助大学生运用佛学智慧进行心理调适,保持身心健康,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建构将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5.
本文认为《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中秋诗里的“三生”不是“三世”,不“指祖孙三代”,而是佛家语,与“三生石”故事有关。“三生”即“前生、今生和来生”,作者曹雪芹借用此语是取其“业报轮回”、“此身虽异性常存”等佛家思想意义,目的是为了刻画和讽刺贾雨村执著功名利禄的丑恶形象。  相似文献   
56.
尊奉儒术,逐渐走向蚕纳百家、儒、释、道杂糅,这是苏轼世界观的基本特征。苏轼的思想出发点临世,但不时有了世的念头,也有超世之意,然而在这江萃三教的斑驳的复杂的世界观中,儒学始终是决定性的主导因素。这不仅可从他充满民族传统观念的文艺史观,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以及为人生的积极创作态度等得到解释,也可从他如同重山涌海般浩繁宏富的艺术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嬗变精进而不离个性本色,多样化而统一的风格中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57.
丰子恺的一生写了大量的有关儿童和涉及儿童的散文,丰子恺倾慕儿童世界一方面是出于对成人社会的不满,另一方面又是心灵深处童真未泯的体现,并且带有明显的佛家色彩和童年生活的痕迹.但丰子恺只是儿童的倾慕者而绝对不是儿童的崇拜者.  相似文献   
58.
传统文化研究应着眼于指导国人开发潜能,走向成功:儒家学说可用于铸造良好的行为模式;佛家禅宗学说可用于激发潜能;道家学说可用于增强应付挫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9.
梁漱溟一生与佛家有着甚深的因缘.在青年时期,他借助佛家来消解人生的苦闷.他后来执教北大、从事乡村建设运动,以及在抗战中奔走国事,在积极入世的同时,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强烈出世的心态作为底蕴.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佛家思想对这位迟暮之年的老人发挥着精神柱石的伟大作用,使之忍受了那些无情的批斗.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年里(1978-1988),佛家思想则成为他最终的文化认同.梁漱溟先生与佛学的特殊因缘为我们理解佛教在人格塑造方面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60.
一年四季,一些名山大川的寺庙总会香客如织。细究一下,他们都是有求而来:无名求出名,无利图获利……却少见真正为修心而来的。倒是平常经常听到有人慨叹:红尘看破了,真恨不得出家!笔者就想,如果人们真能有点看破红尘的意思,以佛家想法净化一下充满名利的红尘之心,也许是好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