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830篇
  免费   639篇
  国内免费   888篇
教育   93571篇
科学研究   16380篇
各国文化   369篇
体育   4918篇
综合类   5430篇
文化理论   1035篇
信息传播   17654篇
  2024年   684篇
  2023年   2682篇
  2022年   1706篇
  2021年   2045篇
  2020年   2033篇
  2019年   2024篇
  2018年   1143篇
  2017年   1917篇
  2016年   2726篇
  2015年   4888篇
  2014年   10199篇
  2013年   7878篇
  2012年   9604篇
  2011年   10128篇
  2010年   9093篇
  2009年   9511篇
  2008年   11380篇
  2007年   9287篇
  2006年   6608篇
  2005年   6434篇
  2004年   5636篇
  2003年   5138篇
  2002年   4456篇
  2001年   3915篇
  2000年   2900篇
  1999年   1194篇
  1998年   800篇
  1997年   679篇
  1996年   582篇
  1995年   440篇
  1994年   378篇
  1993年   270篇
  1992年   275篇
  1991年   224篇
  1990年   281篇
  1989年   14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0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1.
随着两次观摩课相继结束,宣武区教委、宣武分院二部共同举办的2003届新任教师培训也落下了帷幕。回想周末赶到回中,聆听场场精彩而形式各异的培训讲座,至今仍历历在目。丰富营养将继续滋润我们,继而渗透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实践中。这次理论培训,对我触动最大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2.
93.
人格特质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介绍人格特质理论的因素分析方法 ,其代表人物是卡特尔和艾森克。在对其人格特质理论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 ,文章着重讨论了因素分析方法在人格特质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4.
95.
在评价体育实践课时,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练习密度(运动密度),以衡量一堂体育课的好坏。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围绕“如何使一堂课的练习密度符合规定要求”而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程序。然而,体育课练习密度这一指标真有那么重要吗?在评价体育课时,是否这是必不可少的指标呢?特别是在当前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情况下,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但笔在教学实践中发展,作为体育课评价的指标之一的体育课的密度特别  相似文献   
96.
随着心理学家对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有意义学习理论,其重要性日渐凸显。以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为代表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新的知识要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起实质性(substantive)和非人为性(nonarbitrary)的联系。他认为学习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有理解和机械之别,存在有意义和无意义之异。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其特点是学习者身心的投入,身体的、心理的、认识的、情感的、逻辑的、直觉的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知能力的…  相似文献   
97.
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探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差,招生困难,其“瓶颈”在于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效指导、“末流教育”的高职形象以及终结性教育的教育体制,本在深入分析这三因素的同时,对冲破“瓶颈”的制约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8.
人才流失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人才流出不论对社会、组织还是流出者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个人动机或行为的具体体现,而且通过个人的动机或行为过程间接地反映出组织内部或外部诸因素对其个人行为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并反过来对社会、组织及个人带来一定(?)后果。(一)人才流失迫使公司重置人才成本。“人才是组织最重要的成本”。人  相似文献   
99.
迄今,学术界对于技术的争论一直持久不衰。在这种“百家争鸣”中,许多有识之士都从不同的侧面,对技术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但是,对于技术与社会和文化关系的研究,至今还处于不系统的探讨之中。陈凡、张明国两位教授合著的《解析技术:“技术—社会—文化”的互动》一书,显示了与以往同类研究不  相似文献   
100.
符建湘在《传媒观察》2004年第3期发表综述文章,对2003年新闻理念的重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