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教育   2333篇
科学研究   496篇
各国文化   17篇
体育   63篇
综合类   114篇
文化理论   15篇
信息传播   1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本文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对来自沙参属全部2组7亚组的10个种和作为外类群的风铃草属2个种的核糖体DNA ITS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在重点探讨裂叶沙参分类地位的同时,分析了ITS片段序列在沙参属系统发育重建中的价值。结果表明,在沙参属中,ITS片段在长度、GC含量和位点变异量上均比较一致;长度539bp~541 bp,GC含量57%~60%,信息位点只占总位点的3.9~6%。采用PAUP软件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裂叶沙参A.lobophylla与大花盘亚组的A.himalayana组成一支,而不是象以往形态学和杂交试验所推断的与泡沙参A.potaninii或A.stenanthina近缘。可见,ITS序列进一步支持将裂叶沙参移出泡沙参复合体甚至移出有齿亚组的推论,但同时也表明将其作为A.stenanthina的近缘种是不适宜的。尽管本研究所测定的类群已涵盖了整个沙参属,但种间序列的两两比较表明,沙参属种间在ITS片段上的分化很小(0.0~3.9%),相比之下,沙参属类群与风铃草属类群间的分化却很高(17.8%~19.2%)。这大概和沙参属起源较晚、遗传分化较小有关。本文还就ITS片段在沙参属和桔梗科系统学研究中的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2.
弥散山蚂蝗Desmodium diffusum(新拟)不同于大叶拿身草D. laxiflorum,然而前者在中国却不被承认。弥散山蚂蝗广布于中国,与大叶拿身草相较更为普遍,而大叶拿身草仅分布于中国的广东、广西、台湾及云南南部。崔现举等将弥散山蚂蝗置于单序山蚂蝗D. unibotryosum种中。根据国际命名法规,单序山蚂蝗为一非法名称,属弥散山蚂蝗的异名。本文介绍了弥散山蚂蝗和大叶拿身草的分类历史、种的检索表、种的文献、异名及分布。同时,指定了弥散山蚂蝗的后选模式。  相似文献   
993.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terials for Chinese  Galium Linn. (Rubiaceae).  Thirteen species and eight varieties are recorded in the  paper. Among these, two species and two varieties are new, eleven species and five varietiesare new to China, and one variety is a new grade.  相似文献   
994.
熊仁祥 《华夏星火》2004,(10):72-73
生菜也叫叶用莴苣,属菊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富含多种维生素,Vc、Va及Ca含量很高,可凉拌、可炒食、也可做汤,食用简便,符合现代消费的营养卫生要求和饮食心理,它还是汉堡包的主料之一,在欧美国家餐桌上很受欢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食品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在不少大中城市,该品种正在日益受到消费欢迎。  相似文献   
995.
996.
随着连年干旱,给植树造林带来很大的困难,尤以“三北”大部分地区干旱严重,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顺利进行抗早造林,可因地、因树种采用以下措施。开沟:于造林前一季或两季用机械开沟整地,可起到借墒、增墒、保墒的作用。改变栽植穴内土壤水分状况。开沟规格,上口长为110厘米,宽为100厘米,沟底长宽各为26厘米,沟深45  相似文献   
997.
陈家忠 《今日科苑》2001,(12):16-22
当我们打开厚重的历史线装书,用探寻的目光去穿越时间的隧道,一部我国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便以无以伦比的文化底蕴让我们沁人心脾。  相似文献   
998.
本文以根尖细胞为材料,观察了黑藻属Hydrilla植物的染色体核型。  它由两群染   色体组成:1—5 为长染色体,6—8 为短染色体。  染色体基数x=8。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 f.)Royle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x=16;  雌雄之间既无染色体数   目的差别,也无异型染色体存在;核型公式为2n=2x=16=6m+6Sm十4St。  罗氏轮叶   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var.roxburgbii Casp系同源三倍体;  染色体数目为2n=3x=24;   核型公式为2n=3x=24=9m+9Sm+6St。  相似文献   
999.
(1)Eichler(1958)在研究马来西亚铁线莲属植物时也深入地研究了中国、越南、泰国、缅甸及喜马拉雅山区的该属标本,认为根据我国台湾标本描述的Clematis taiwaniana Hayata可能为C.javana DC.的异名。本文作者在研究了有关的南洋群岛、中国台湾及日本琉球群岛的标本之后同意Eichler的归并意见;此外,C.grata Wall.var.ryukiuensis Tamura,C.sikkimensis(Hook.F.&; Thoms.) Drumm.ex Burkill,C.connata DC.var.bipinnata M.Y.Fang,C.kilungensis W.T. Wang &; M.Y. Fang等拉丁学名也被归并为异名。(2)对大叶铁线莲组sect.Tubulosae做出了新的分类系统。特产日本的Clematis takedana Makino 自发表后一直被认为是C.apiifolia DC.和 C.stans Sieb.&; Zucc.(大叶铁线莲C.heracleifolia DC.的近缘种之一)的杂交种。此种为木质藤本植物,具三出复叶,腋生花序有多数两性花,呈圆锥状,而相似于C.apiifolia DC.(萼片水平开展,雄蕊无毛,花药狭长圆形,药隔顶端不突出),但其萼片向斜上方开展(花萼宽钟状),花丝上部有疏柔毛,花药条形,药隔顶端有短突起而不同。笔者发现,特产我国河北西部和北京山地的羽叶铁线莲C.pinnata Maxim.(叶为具5小叶的羽状复叶)具有与C.takedana Makino相同的花构造,二者在亲缘关系上极为相近,组成一个自然小群。这二种与特产北京的细花铁线莲C.tatarinowii Maxim.(花两性,萼片直立,花丝上部有疏柔毛,花药狭长圆形,背面有疏柔毛,药隔顶端不突出)组成大叶铁线莲组sect.Tubulosae的原始群——羽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Pinnatae。而原来的大叶铁线莲C.heracleifolia DC.等种组成此组的进化群——大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Tubulosae,其特征为花通常单性,萼片直立,雄蕊常有疏柔毛,茎直立,草质至木质。此外,还对C. siamensis Drumm.ex Burkill的4变种和C.connata DC.的5变种进行了分类。(3)描述了3新系、3新种和4新变种。(4)做出了6新组合和3新等级。  相似文献   
1000.
The karyotypes of 3 species of Ceratoides (C. arborescens,  C. ewersman- niana and C. laten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 arborescens is a diploid, with karyotype formula 2n=2x=18=16m+2sm,  C. ewersmanniana is also a diploid,  with 2n=2x=18=14m+4sm,  while C. latens is a tetraploid,  with 2n=4x=36=24m+12sm. Ac- cording to the karyotypes,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C. arborescens seems to be a primitive species and it might have originated in northern China. C. arborescens and C. ewersmanniana are similar to each other,  not only in mor- phology but also in karyotype,  which shows that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that C. ar- borescens might be the progenitor of C. ewersmanniana. The karyotypes of the 3 speciesof Ceratoides are basically identical,  with only minor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