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8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3—6世纪,大量西域、中亚、印度佛教僧侣沿丝绸之路入华,他们沿途译经护法、传播佛教,形成一股潮流。丝绸之路是求法之路,"法"从"丝路"来;丝绸之路也是传法的路,经丝绸之路入华传法、译经、护法的高僧们"游历诸国",沿途传译,驻留授经,对中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佛教在中国站稳了脚跟,佛教作为一股文化势力开始有力地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进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的思想世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东晋南朝时期,陈郡谢氏家族有着崇佛的门风,这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谢氏子弟的文学作品,与佛教注重静观山水密切相关。佛教还影响到了谢氏文学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最为直观的表现是在作品中直接引用佛教用语。谢氏子弟文风之“清”的形成也与佛教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3.
僧侣是清代一个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的群体。有清一代,僧侣最多时有近百万。百万之众的僧侣也像其它群体一样,鱼龙混杂,内部自然分为草根和精英两大阶层。嘉庆《刑科题本》中的涉案僧侣绝大部分是草根僧侣,透过他们的供词,今人可以了解到这些草根僧侣在清代的基本生活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当时人对其的普遍态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元代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对法制产业消极影响。这体现在僧侣享有身份、任官、经济、司法等诸多法律特权。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并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甚至对该朝的迅速衰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舒姝  梅重 《文化交流》2016,(4):46-49
正澄潭空碧似的画面,细烟迷蒙般的情怀,是曼殊的代表作《本事诗》,便也成了他人生的喻示: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缽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曼殊的一生处在近代中国的风雨年代。他曾为志士,为僧侣,为作家,也是伶人情种。他用三十五年的光阴,演绎了一场"奇人奇行"的戏文,终局换来西湖孤山墓茔前的一片凄清。  相似文献   
16.
概述中国珍稀古籍流布世界各地,考察流散的轨迹主要有:自然文化交流传播、商人贸易走私、僧侣与传教士携带、外国探险队巧取豪夺以及战争时期大劫掠等多种形式,造成中国文化遗产严重流失,使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遭遇障碍。  相似文献   
17.
7-9世纪末,新罗与唐佛教交流频繁.7世纪初入唐求法的新罗僧侣,参与玄奘法师领衔的佛经翻译,对佛教宗派的发展、教义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8-9世纪来华的新罗僧侣,有些将唐朝作为中转站,前往印度求法取经,有些跟随中国名僧大德研习经论,学成返回新罗,对形成新罗九山禅门奠定了基础.新罗僧侣入唐求法,实现了自己佛教人生的最高理想,为佛教在东亚的传播、唐与新罗佛教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新高考》2011,(11):51-51
小写字母"a"外加个圆圈,这一符号常出现在e-mail地址中,通常是作为"at"(在)的标记。@这一符号在成为电子邮件的标准符号之前,曾被用来表示物品的单价或质量。随着电子邮件的使用,@这一符号越来越普及了。这一符号在  相似文献   
19.
僧侣》这部具有哥特式小说特点的作品不失为一部优秀作品的重要原因,是它较成功地刻画了主人公安布罗西奥。安布罗西奥从宗教禁欲的樊篱中挣扎出来的人性被宗教的虚伪性扭曲。失落的人性与宗教虚伪的赘瘤亲合,使安布罗西奥最终犯下乱伦、弑母等一系列罪行。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表现了反宗教,反封建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20.
北宋时,中日之间几乎没有派遗正式的政府使节,但在相互交往中两国的僧侣起到了媒介作用。本文首先考察了北宋时中日僧侣交流的概况,其次着重分析“僧侣现象”的政治背景、经济原因以及日僧入宋目的。北宋中日僧侣交往,改变了宋人对日本的看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日双方的文化交流,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