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612篇
科学研究   54篇
各国文化   69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125篇
文化理论   37篇
信息传播   1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秦莉 《江西教育》2007,(11):43-44
一、儒家思想在韩国之"兴" 韩国属亚洲"儒教文化圈",至今还保存着众多的儒家文化特色. (一)意识形态层面上,儒家伦理思想是韩民族精神的源泉 儒学自一千多年前传人韩国以来,影响其政治、法律及社会制度,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2.
本文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的探究,力图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寻求一条中国式的新路,说明孔子并不是鄙视职业教育,而是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先圣,其教育理论在培养目标、办学方向、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对职业教育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力求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发展中国的职业教育。提出了用儒学的思想来进行职业教育的探索和改革,为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73.
杜知足 《兰台世界》2007,(3S):59-60
中国传统儒学,从整体上看,属伦理型化;从形成看,儒学即“人学”。“儒家人类是指关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学说。孔子很重视人际关系,这与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动有关。当时的社会变动引起人和人之间,如君臣,诸侯卿大夫,父子等方面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局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74.
移孝为忠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东汉以前,儒学多主孝而从忠,认为孝优于忠,孝重于忠。提出居家若孝悌,在朝必公忠。《孝经》把孝提升为先王的至德要道,提升为天经地义的做人准则。其言“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故以孝事君则忠,  相似文献   
75.
安史之乱以后,整个唐代社会陷入到藩镇割据、异说纷起的混乱境地。儒学亟需注入新的活力来战胜异端。韩愈应运而起,接过前人“复古”旗帜,“修辞明道”,力排佛、老。本文着重从“修辞明道”与树儒捧佛老:“气盛言宜、辞事相称”与尽善尽美;“舒忧娱悲、不平则鸣”与诗以言志三个方面论述韩愈作品中的儒学色彩。  相似文献   
76.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典籍,它在儒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本文拟围绕几个核心概念对儒学中庸思想略作阐述。  相似文献   
77.
汪奎 《华夏文化》2007,(3):61-64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儒学的核心则是经学。自汉代儒学一尊,崇奉孔孟以来,“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四库全书总目》)。其中,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经学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南北经学分立的时期。永嘉丧乱,中原衣冠南迁,北方学术随之南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学,大规模传入江南。淝水之战后,随着南北对峙局面的确立,经学也逐渐形成了“南学”与“北学”之分,清代经学家皮锡瑞称这一时期为“经学分立”的时代。所谓“南学”,是指承袭魏晋学风,博采玄老众学,不拘家法,随意发挥的南朝经学。元嘉十五年,宋文帝立“儒、玄、史、文…  相似文献   
78.
自汉武帝采纳儒生董仲舒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从此走入所谓的经学时代(以儒学为国家统治思想),绵延两千余年而不绝。孔子也被累世追封,从汉平帝时加封“褒成宣尼公”,到唐玄宗时加封的“文宣王”,到宋真宗时加封“至圣文宣王”,再到元武宗时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由生时自称的“从大夫之后”,一直被追封到王公的待遇。在明成化、弘治年间更一度上升为大祀。后嘉靖皇帝降格为中祀,定封号为“至圣先师”。清代顺治年间一度加封“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后又改回“至圣先师”。康熙年间,一度拟议升大祀,后因故未实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更是被西太后慈禧下诏荣升大祀,达皇家规制,与祭天、祭地、祭太庙、祭社稷一起,恩荣优渥,显赫无比。但是,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清王朝被彻底推翻,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也宣告终结。而伴随着帝制的终结,与帝制时代并行两千年的祭孔典礼,一时间也被推向历史的风口浪尖,备受争议。本文将围绕民国初年的祭孔问题做一论述,以为今鉴。  相似文献   
79.
孝道,中华文化的特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的观念则具体得多。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有他应循的义务,那是他应该做的。但是这些义务的本质应该是‘爱人’,即‘仁’。为父之道就是由爱子之心出发去对待儿子,儿子之道就是由爱父之心出发去对待父亲"。孝是培养"仁德"的根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  相似文献   
80.
《大学生》2015,(7):23
文化自信2014年12月20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澳门大学新校区横琴校区考察,在参与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座谈会时再提"文化自信"。之前,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多次讲话中提到文化自信。本次问答来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几次讲话内容,以供大家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