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74篇
科学研究   6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7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应用PWM开关模型建立了适合于大信号分析的PWM Buck变换器连续模态下的非线性数学模型,推导出对应的非线性坐标变换和非线性反馈变换,将原非线性系统变换为一个线性系统。对通过精确线性化方法得到的系统非线性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具有较好的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93.
针对动力锂电池充放电导致单体电池压差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升-降压型DC/DC变换器的双向分散式均衡电路,实现多模组动力电池的充放电均衡管理,具有均衡响应迅速,效率高的特点。结合相应的充放电策略和城市工况,搭建了多模组动力电池实时均衡实验环境,在整车上对60Ah/356V的动力电池进行均衡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动力电池单体压差控制在15mV以内,证明了均衡电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4.
以4bit相位量化为例,讨论相位量化DRFM的关键器件-模数变换器(亦称相位量化器)的优化设计方法,提出相位量化器的拓扑结构。该拓扑结构具有对称性,河消除负载不平衡对量化精度的影响。简化DRFM的结构。  相似文献   
95.
提出一种混合控帝了方法,把PI控制与滑模变结构控制(SMVSC)相结合用于Boost变换器.当输出偏差较大时(大于阈值)采用SMVSC.而在输出偏差较小时(小于阈值)采用PI控制。这种方法可使系统在偏差较大时具有SMVSC的快速性和鲁棒性,在偏差较小时由于不会出现积分饱和使PI控制器发挥作用而消除了滑模面附近的高频抖动及滑动模态误差。  相似文献   
96.
多输入DC-DC变换器由于其独特的电路拓扑结构,在结合利用诸如太阳电池,燃料电池,风力发电等电源容量及电压级别各不相同的无公害能源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功率开关器件在硬开关状态下动作,由此产生的功率损耗及噪音污染成为问题。本文对多输入变换嚣中最常用的2输入升降压型DC-DC变换嚣的部分共振特性进行了探讨,在储能电感处于非连续电流工作状态下,以极其简单的电路方式,实现半导体功率开关的零电压零电流导通,输出整流二极管的振荡电压的消除及零电流关断,从而改善了变换器的转换效率并降低了其所产生的噪音。  相似文献   
97.
巡检式数字温度监控仪能自动定时检测并显示8个检测点的地址编号及温度值,在温度异常时产生报警信号和控制继电器动作,避免事故的发生和损失。应用K型热电偶变换器MAX6675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控制,并且电路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98.
介绍有挡输出的DC/DC变换器的电路特色及其工作原理。指出了电路图中各元器件所起的作用,并结合自动控制理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
软开关PWM boost全桥变换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提出boost全桥变换器的一族共 9种PWM控制方式 .根据一对斜对角开关管开通情况的不同 ,将这 9种PWM控制方式分成 2类切换方式 .为了实现软开关 ,引入超前管和滞后管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 ,将软开关PWMboost全桥变换器分成ZCS和ZCZVS两类 .计算机仿真结果证实了所做的分析 .  相似文献   
100.
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电能传输技术,利用电磁谐振感应原理,实现电能在一定距离范围内传输。利用电磁感应定律使得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两个线圈在高频下发生自谐振,提出了基于线圈耦合感应传输的电能无线传输技术,其传输电能的特性已达到一般要求,且实际测量数据得到的效率也还是可观的。相对于传统的接线式电能传输技术,该技术更加灵活、安全、可靠,能实现供电设备和用电设备之间的中程距离电能传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