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3484篇
科学研究   176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28篇
综合类   54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13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242篇
  2014年   531篇
  2013年   248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274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253篇
  2008年   296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中国是诗文大国、诗文王国,诗词文赋浩如烟海。即使选之又选的高中语文必修本、选修本、读本等,学生要阅读的文本仍然不在少数,也仍然存在教与学课时不足的矛盾。究其  相似文献   
72.
汉末由于人才观念的改变,形成了士子们追求文体的热潮,曹丕《典论·论文》正是在这一实用性背景下展示其文体观念,初呈乍现了古代文体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魏晋以来的古代文体学正是沿着《典论·论文》的走向发展而完善,并在南朝达到繁盛阶段的。  相似文献   
73.
利用学生对新颖的、有趣的、好玩的、有用的、惊奇的、具有挑战性的等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从巧设语言、巧设欣赏、巧设奇事、巧设活动等几个方面,分类举例,创设出一个个新颖的、趣味性强的、具有魅力、吸引力的情境,替代数学的枯燥和抽象。从中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海无涯苦作舟”成为“学海无涯乐作舟”。  相似文献   
74.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起主导作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有许多.笔者以点滴体会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5.
张炜 《小读者》2011,(10):47-47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你知道与下列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吗? 一鼓作气(曹刿) 一字千金(吕不韦) 一字之师(郑谷) 一饭千金(韩信) 东山再起(谢安) 图穷匕见(荆轲) 纸上谈兵(赵括) 负荆请罪(廉颇) 卧薪尝胆(勾践) 揭竿而起(陈胜、吴广) 三顾茅庐(刘备) 孺子可教(张良)  相似文献   
76.
设疑对学生的课堂思维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很有好处,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数学教学从提问着手,引导教学,教师要善于在易错处,巧妙设疑,结课时设疑,承上启下,数学教学内容要有重点和难点之分,并设疑于此。  相似文献   
77.
薛园 《课外阅读》2011,(2):192-192
由于高中化学有着难,杂,繁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难免失去兴趣,同时新课改也要求要突出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充满兴趣地去学习,所以本文从四方面描述了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第三,发挥化学实验美,培养学习兴趣;第四,重视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78.
罗鑫 《课外阅读》2011,(8):60-62
学生乐于学习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重因素,也是教学成功的重标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下学习。设疑是指在教学的关键之处,有意识地创设疑问,布置疑阵,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设疑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恰当的课堂设疑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我对在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和时机作出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79.
张守文 《课外阅读》2011,(7):139-139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一个重教育思想。何为愤悱?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辞”。即是说,只有当学生想求明而不达的时候,才去开导他,想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而说不出来的时候,才去启发他。抓住时机启发诱导固然重,但这仅仅反映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学生不愤不悱怎么办?  相似文献   
80.
语文老师要把课堂宝贵的时间驻留在一个点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让学生关注语文形式、关注语文表达方式、关注作者用词、关注作者怎么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