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24篇
科学研究   2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7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0 毫秒
51.
明代,朝廷于辽东实行卫所制度,以加强对北部边疆的统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海州卫为例,通过梳理史料,详细阐述海州卫在管辖区域、城堡设置、管理体制以及清初后金如何控制这一地区,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补充。  相似文献   
52.
《诗经·卫风》因爱情诗居多,常被研究者指为“乱世之音”、“靡靡之音”。然而,透过这些情诗,后人也可以一窥两周时期的风土人情。以《卫风》为基础,可探寻当时人们的婚恋习俗。  相似文献   
53.
明初,移民的到来及军事卫所的建立,河南怀庆府地方社会的秩序得以重新勾画。在移民入籍及军户寄籍的历史过程中,他乡即故乡的认同感在军户移民中被逐渐强化。尤其到了明中叶,军籍儒生在科举上的成功及以何瑭为中心的学术群体的形成,使得军户群体成为影响书写地方社会历史的重要因素。同时,军籍乡宦对地方文化传统的塑造也是对地方社会认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54.
国家图书馆藏有明代天启刻本《天津卫屯垦条款》残卷,对研究当时天津官方的屯垦活动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其作者并不明确,本文在此对作者进行考证,认为作者是当时任天津屯田经历的赵鉴,并简单阐述其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5.
环岛新闻     
卫留成:“优先发展教育”是全省人民的共识,我省电化教育3单位8人喜获殊荣,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会议在海大三亚学院召开,海口市第九小学举办第八届教学节,乐东:联合中学等学校开展校际教研活动,中央电视台到湾岭中学采访。  相似文献   
56.
以绵阳市2009年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为例,选用2007年和2008年两个时相的中巴资源卫星02B遥感图像作为信息源,用GIS作为遥感数据处理工具来识别土地利用变化地块,利用GPS进行地块实际测量来确定监测图斑的位置和面积,探讨了3S技术在土地卫片地执法检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7.
"六脉神剑"是武侠大师金庸创作的《天龙八部》中大理公子段誉练就的上乘武功,这剑法化无形为有形,招招凌厉,威力无穷。今权且借段公子"六脉神剑"为喻,谈谈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请各位高手不吝赐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新课程最重要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教师不是教教材的,而是用教材教,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强调教学方式的变革等。我们可以有效地  相似文献   
58.
《祝福》是鲁迅先生创作辉煌时期的作品,对它存在着不同的解读。本文认为《祝福》的主题应是表现了作者对女性处境和命运的关注,揭示女性身上存在的落后一面,进而唤起人们起来抗争。其中的人物卫老婆子精明能干,形象鲜明。全篇人物语言精湛恰当。  相似文献   
59.
《伯兮》是《诗经》中思妇诗的名篇,它因描绘了独特的女性形象和不同的创作视角而与《诗经》中其他的闺怨、思妇诗相区别。本文借用女性主义批评中关于女性写作和女性阅读的一些理论来重新分析解读《伯兮》,并试图从中国上古伏羲女娲的神话和历代文人诗词中的女性形象中找寻文学中关于两性关系、女性地位等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60.
在经历了后现代的解构大潮后,"立场"成了人们争议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比较文学的立场问题与生俱来,鲜明突出,比较文学从创建之初就缺乏独立而稳固的位置。比较文学的立场问题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比较文学学者的资格问题,比较学者所追求的目的、境界和态度问题,比较学者的立足点问题。我们的比较文学研究的根基和立足点越来越摇晃不定,令人担忧。如果我们一旦失去了自己的出发点,失去了对我们自己的现实的关怀,那么,无论我们怎样尽心尽力,我们离自己的目的地则会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