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236篇
科学研究   25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乐山市的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乐山市自然环境特点入手,分析乐山市自然灾害具有灾种多,频率高,叠加强,损失大等特点,提出了乐山市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52.
组建一个安全高效的地震减灾中心网络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地震减灾系统建设现状,结合目前政府信息网络建设的优缺点,明确提出地震减灾中心网络系统的全面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3.
减灾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以课程形态、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为一体的建构过程,在互渗与融合中建构减灾教育框架,实现课程对减灾教育素养培育的功能整合,在活动和体验中获得减灾的真知、真感,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感,增强学生珍惜生命的意识。  相似文献   
54.
关于唐山地震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抗震减灾日益成为全球强烈需求的情况下,唐山地震旅游资源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但目前的开发仅仅局限于其政治教育功能,应加强开发其实用功能,满足游客多方面的地震知识需求,提高游客的地震应急心理水平。  相似文献   
55.
沈阳城市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显性灾害和隐性灾害。自然灾害的预防需要在研究其形成规律的基础上,依靠科学地管理来完成。社会(人为)灾害的预防需要提高各阶层人士的素养,依靠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实现。  相似文献   
56.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早期儒家对自然灾害非常重视,他们深刻认识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忧患意识强烈,提倡灾前积极预防,消除隐患,临灾迅速开展救济活动,灾后实行补救措施.这就使社会系统对自然灾害系统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有效减少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57.
初论中国减灾的新世纪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磊  徐兰 《科学学研究》1999,17(1):63-70
人类即将迈入新的千年,但作为研究可持续发展、灾变规律的科学家及管理者必然关注新世纪的中国灾情及变化规律。特别是在新世纪之交关口下的中国国家减灾管理机制问题尤其应关注。因为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减灾十年结束后相应机构会解散,但全球灾害非但未减弱且正以众人担忧的速率不断增长着。无疑,中国应继续在综合减灾的可持续发展上有的作为,1998年大洪水警示我们:中国丝毫不能放松对灾害的警惕及准备。基于此,本文试图探讨几个对21世纪中国减灾战略有启发意义的思路希望能引起研讨,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抗御洪涝灾害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强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的洪灾给我们留下诸多思考,为什么洪灾泛滥?怎样抗御洪涝灾害?灾后怎样重建家园?本文对此畅谈了看法。  相似文献   
59.
本文按照大安全观的系统科学及科学研究方法概述安全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简介中国安全与减灾科学理论研究及其科学技术体系的结构;分析其在科研和教育界的现状;说明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及其他团体在发展安全减灾科学中的作用;指出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展望21世纪中国安全减灾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60.
我国旱涝灾害的形成除了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外,人为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是近年来旱涝灾害加剧频发的重要原因。此外,水利不足,防涝抗旱技术落后也加剧了旱涝灾害的严重性。因此,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是减轻旱涝灾害的根本途径。同时应加强全民的减灾意识,充分发挥科技在减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