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34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48篇
教育   16416篇
科学研究   1080篇
各国文化   327篇
体育   816篇
综合类   660篇
文化理论   129篇
信息传播   4509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209篇
  2022年   278篇
  2021年   351篇
  2020年   318篇
  2019年   308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278篇
  2016年   440篇
  2015年   714篇
  2014年   1793篇
  2013年   1400篇
  2012年   1755篇
  2011年   1835篇
  2010年   1680篇
  2009年   1682篇
  2008年   2170篇
  2007年   1540篇
  2006年   1142篇
  2005年   1039篇
  2004年   934篇
  2003年   929篇
  2002年   838篇
  2001年   692篇
  2000年   485篇
  1999年   207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苍凉的手势     
丁亚平 《寻根》2001,(6):94-98
桑弧于1946年8月进入华公司,成为该公司第一位基本导演。他邀请张爱玲来编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影片。张爱玲与他相似,年纪轻轻已经成名,而且也非常喜欢电影。在沦陷区,她的《流言》出版,《传奇》又出版,书店报摊,张爱玲的名字随处可见,红得发紫。张爱玲不世出的才情和写传奇的本领,在与桑弧合作的《不了情》、《太太万岁》及《哀乐中年》三个电影创作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模拟世情精确,苍凉而华丽的末世视野入骨透彻,贯注了创作的无限感喟。其细密真切的写实主义的生活的细节呈露和喜剧幽默的精心营造的背后,所着意显现与弥散的仍然是一种人际的、人情的、人的同时也是日常的人生的回声。  相似文献   
93.
女书装饰艺术的文化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红一 《寻根》2001,(4):30-38
女书是字,也是艺术。女书字符号本身的装饰性、女书作品中插图图案的装饰性、女书装帧上的装饰性以及其他带有女书符号纹样的女红用品上的装饰性,共同构成了女书特有的装饰艺术。(图1)本拟从民间艺术角度探讨女书装饰艺术中透露出来的化倾向,以进一步认识女书产生和发展的化背景。  相似文献   
94.
95.
死亡是现代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题材之一。郁达夫对死亡题材具有异乎建党的偏爱:他的小说有近三分一的作品涉笔死亡。他的这些写死亡的伤口在学史上独放异彩,有着很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其偏爱死亡题材的原因是:首先来自独特的生命体验;其次是中国古典学降外国感伤小说的影响;最后,追求忧郁,感伤,注重悲剧效果的审美情趣是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6.
莫泊桑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不同意自然主义的“绝对真实”论和浪主义的“浮夸作风”,注重对现实的观察,分析,提炼和概括,重视对事物内在关系的探究。他的小说善于以凡人小事为题材,表现广阔而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97.
田汉与夏衍从不同的创作起点出发,经历了创作思想的深刻反思,最终殊途同归,在抗战大矗下走向成熟。夏衍与田汉以传神之笔,为现代学画廊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他们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戏剧舞台上并肩战斗,以辛勤的努力与优秀的剧作,为中国现代话剧,尤其是革命话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8.
九十年代,随着女作家对女性主义思想的领悟和女性意识的增强,她们多以女性身份书写世界、人生和“历史”,致力于对女性“生命之神”的细致倾听和刻画。  相似文献   
99.
明代散曲家王磐的作品既有徜祥山水之间,陶醉诗酒之中的闲适咏物之作,也有关心民众疾苦、揭露讽刺反动统治、黑暗现实的愤世嫉俗之作。在诅咒黑暗的同时,他的散曲还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00.
电视在迄今为止所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中是受众最多的。接受群众的广泛性,是电视文学社会性的深厚之根源。一部“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的《史记》,成书已近两千年,作者司马迁对其的要求是“藏之名山,传诸其人”(司马迁:《报任安书》),确实也没有寄希望有许多的读者。《史记》从成书至今,真正读完它的人数终归是很有限的。然而,《史记》一经改编成电视文学,观众远比读过《史记》全书的读者要多得多。不过,电视文艺的形象化的播映,是比苦读文字原书要浮光掠影得多,但也要少费时间、轻松愉快得多,所以,从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