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33篇
科学研究   2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19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5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从“美育”一词进入中国语境中以来,美育的“功利性”和“超功利性”便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20世纪初美育的“无用之用”,到当今美育功利性的泛化,本文在避免美育“功利性”与“超功利性”孰是孰非的基础上,强调美育是“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2.
首先,教师要有比其他职业更多的闲暇可以用来快乐。大家知道,快乐是需要有时间作保证的。既然做了教师,注定已经远离名与利了,索性也就不给自己的生命预设什么目标了,比如30岁要当高级教师,40岁要当校长,50岁要当局长,我没有这样的目标。没有这些功利性目标,我就获得了很大的自由,也获得很多闲暇,  相似文献   
83.
19世纪下半叶法国自然主义思潮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潮流,并在19世纪未20世纪初波及到许多国家。中国这一时期正是接受西方思潮最为活跃的阶段。20世纪初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日本为中介,同时又具有广泛的来源。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鲜明的现实功利性和批判性,在中国的传播如昙花一现而又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4.
在当前我国英语教育中,尽管实行"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但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做法依然流行着。从家庭到学校都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这是我国当前教育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85.
2008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图书阅读率已从1999年的60.4%下降至2007年的34%。其背后的动因,究其根本,或许仍在我们读书目的的扭曲——“功利性阅读”。  相似文献   
86.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凸显功利性.文章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寻找出高职教育存在功利性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回顾教育的本质,提出高职教育的双重性.高职教育功利性其目的虽无可厚非,但高职教育过程一定需要有克服功利性的技术批判意识,重点提出认识和改善高职教育中的功利与非功利问题对策,对办好我国的高职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7.
写作的创造性特征决定了写作必须与心灵有关.与生活有关.与情感有关.与生命有关。可是,高中学生的写作,因为应试动机的功利性与生活积淀的薄弱性.注定其充满无奈与尴尬。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就可缓解这种生活基础薄弱以及写作兴趣淡漠的局面。在进行网络与写作结合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8.
学生主观的写作恐惧情绪,客观的词句贫乏无话可说,起源都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家长进行孩子启蒙教育的开始,与孩子交流的言语习惯、思维习惯都已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语言与思维,这两点也直接地影响了将来孩子在写作中语句、内容、情感、观点的几大写作要素的发展。因此,以家庭教育为入口,从根本上解决写作难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9.
唯美主义批评由法国而英国,这是其主流.而俄国的"纯艺术派"、意大利桑克蒂斯的形式主义批评以及以邓南遮为代表的颓废派则是唯美主义批评的支脉.叔本华和尼采的诗学实践,虽然与唯美主义批评多有相近,但并不属于唯美主义之列,而仅能归为唯美主义批评的同路.  相似文献   
90.
文化乃通一切界而又不限于一界,因此,文化是一种渗透并体现于不同实存领域中的"柔性的"创生力.文化的这种"无用之用"特性折射出了文化发展的功利性.从深层次看,文化的"无用之用"表现为一个由某种地方性和特殊性而不断趋向于不同层级的普世化的展开过程.文化所取义普世化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共通性",由文化的这种"通"性义来重新审视"全球化","全球化"进程实质上已铸成了社会发展和人类存在趋向于无节制的"消费性",而儒家文化的生存节制意识正可对目前"全球化"的过度"消费性"偏向起到补救作用.建设现代意义上的儒学和文化形态必须走出两个误区:1.偏执于文化的普遍性、共时性的层面,而忽略其个性和历时性的意义;2.关注儒学的教化和实践特性和功能的同时,倡导重建制度化的儒学,倡导建立儒教并定为国教.要培育三种文化意识:1.要努力创造儒学的当代形态;2.致力于重建儒学与民众生活的联系;3.注重"以身体道"群体的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