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2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2篇
教育   4987篇
科学研究   743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363篇
综合类   219篇
文化理论   28篇
信息传播   94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306篇
  2014年   737篇
  2013年   540篇
  2012年   630篇
  2011年   658篇
  2010年   574篇
  2009年   542篇
  2008年   579篇
  2007年   406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一般而言,编辑是坐在家里的。相对记的“动”功,编辑的“静”功要多一些。但报纸的编辑和记,本来就是一个分工不分家的联动整体,笔因此觉得,编辑也应该多“动一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92.
本文以《红楼梦》为基点把量词的特殊结构形式"打+一+V"、双音节同形动量词(AB一AB式)展开,以及将"V一V"式和"VV"式作比较分析,对它们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我们认为《红楼梦》正处于两个语言时代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93.
文章概述了高炉电动泥炮的主要机构及其转炮的工作情况,分析了高炉不停风更换转炮减速机蜗轮的原因,并提出更换转炮减速机蜗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4.
一、用微笑上每一堂课,用爱心感染学生 微笑能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带给课堂和谐、融洽的气氛。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说,他们是出于自愿地、兴趣地、主动地接受你的知识。然而,微笑并不是说放纵学生,任其所为,因为学生不怕你,反而可能压不住阵脚。我认为一名有素质的教师应能把握好严厉与放纵的尺度,做到能放能收,适可而止。[第一段]  相似文献   
95.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艺术中的妙悟是落花无言式的宁静参与,哲学中的“不言”是道法自然的转识成智。  相似文献   
96.
甘肃省正宁县第一中学张俊荣教师回答:地理新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积极参与和学生学习的亲身体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怎样,最重要的是全体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动"的程度如何,是有效的"动",还是无效或低效的"动"、被动的"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  相似文献   
97.
刘娟 《安徽教育》2011,(2):50-51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同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教学的优化  相似文献   
98.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动"起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当前初中语文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四动",即动脑、动口、动情、动手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9.
王阳明认为,"意"指心之发动处;"意之动"则是善恶出现的标志,是发动之心分殊之始,也是本心与天理相融亦分的状态。"意之动"从"心之体"产生而建立在"心之体"上,生发"意之动"的主体意蕴是无善无恶的;"意之动"生于内而发于外,发于外的主体显现出有善有恶的意蕴;而处于内与外之间的主体则呈现主体兼性意蕴。  相似文献   
100.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观察,现代汉语指人名词通过隐喻、转喻、转指和类推等途径产生。这是从不同角度探讨指人名词的产生,不是严格分类。其中有的是新造词专门用作指人名词,有的是原有词的词义引申,指人的义项是后起的。隐喻、转喻、转指和类推等是比较普遍的语言规律,但在现代汉语指人名词中却表现得更丰富、更有特点,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