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3篇
科学研究   1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莎士比亚高深的语言使用技巧,体现在十四行诗中丰富多彩的意象上,意象是诗人用来传达思想和情感的特殊语言。本文通过对莎翁十四行诗中意象的多角度研究,探讨诗中所反映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胡晓 《知识窗》2011,(7):58-58
一天早晨,田纳西州华伦郡的一所中学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教学活动。女教师梅里正在为学生分析十四行诗的韵律技巧,突然,她闻到了一股异味。“难道是汽油味?强电想,她又仔细地闻了闻,果然有点类似汽油的味道:“也许是其他类似汽油的化学气体,很有可能对人体有害。她惊恐地停下了讲课,捂住胸口,坐在了教室后的空椅子上。  相似文献   
13.
对兰波十四行诗《元音》的主观意识、与法国诗歌的关系及相关批评进行探讨。《元音》是关于象征主义的哲学诗,它聚合多个类别的意象和幻想,并达到主观的沟通。认为在宗教道德的关照下,《元音》一诗强烈地表现了兰波被喧嚣的战争和激动的青春所扰乱的主观意识。指出在波德莱尔之后,兰波重新阐释了美学上的联觉。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的“第116首十四行诗”和艾米丽的“追忆”极其相似地表达了爱情至死不渝、恒久不变的主题,但两位诗人又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定义着“真爱”。莎士比亚认为爱是“两颗真心的结合”,爱情是浪漫的,世人应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而艾米丽认为“真爱就是你我的融合,相爱的人是融为一体的,其欢乐与悲伤共生共死”。此外,两诗从正反两个方面,引证了“爱”的真谛———拥有的要“珍惜”,失去的要“珍藏”。  相似文献   
15.
《邢台学院学报》2014,(2):133-134
托马斯·怀亚特是把十四行诗这种诗歌形式引入英国诗坛的第一人。他的十四行诗大多取材于彼得拉克十四行诗的精髓。他的著名诗歌《别了,爱》充分体现了皮特拉克十四行诗的写作风格,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写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时代背景对托马斯·怀亚特的这首诗进行结构和内容上的分析,以期寻找它所体现的英国诗歌的时代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夏天”意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夏天"这一意象的研究表明,季节之夏乃人生之春,其形下之美灿烂而动人,其形上之美乃真善之化身;莎翁巨笔意在使爱人之形美臻于圆满之境,使该美长驻其诗文。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追随你的旗帜,春天 我横渡海洋,抛却了那以 鲜果饰服、群乌为寿 和由变幻莫测的蓝色相伴的夏 我横渡海洋,遗去了我的一切:  相似文献   
18.
文革时期,诗歌以创作主体的划分而正式分裂为主流诗歌和地下诗歌两种。坚持十四行诗创作的作家既有九叶派成员在内的老诗人,也有热爱十四行诗的青年作家,他们大多都具有被批判、遭放逐牛棚、五七干校的经历。因为他们写诗一般都没考虑拿去发表,是给自己或一二友人看的,不必考虑读者的欣赏趣味,没必要迎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所以诗歌以真诚的情感体现出对艺术美的追求。诗人大多把诗歌当成苦难生存境遇下的精神支撑,尽可能表达自身对人生的梦想、爱情的得失、青春的困惑、理想的思考、对光明的呼唤,对十四行诗体的形式与格律也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十四行诗人以唐湜、孙静轩、吴钧陶、陈明远、肖开、蔡其矫、郑铎等诗人为主力军。  相似文献   
19.
对莎翁十四行诗第116首的解读历来各有侧重,但几乎都以3节1对句的莎翁诗体为解读框架.如果以诗句中主语变化及否定肯定语气变换为依据对诗节进行拆分重构,则作者的情感流动脉络及诗作所展现的画面都昭然可见.  相似文献   
20.
在中外诗歌发展史上,西方的十四行诗和中国的律诗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而且至今仍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都遵循严格的格律,这和当下面临的诗歌困境同时说明:格律是诗歌生命的一部分,无律则无诗,新诗也不例外.这对当下建立新诗格律、走出新诗困境、繁荣现代诗歌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