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8篇
科学研究   18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观点     
实现区域内职教师资“无校籍管理”的措施;精英型高教或大众化高教不是问题;从“双证书”迈向“双证融通”;制度保证是现阶段职业教育能够有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因素.[第一段]  相似文献   
262.
再论“双证融通、产学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三个层面,即培养目标与规格层面、教学内容与培养方式层面、质量保障体系层面,从解读教高[2006]16号文件入手,分析了文件所主导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再论了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双证融通、产学合作,进一步阐明了其基本框架,并指出高职教育需要推行一种主导模式,再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应不同产学合作途径的特征模式.主导模式与多样化的特征模式相结合,共同构成高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63.
酒店管理专业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热门专业之一,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对酒店管理专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因为这是贯彻“双证书”理念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具备较高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64.
高职院校“双证书”大学生培养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其中,不可缺少的是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双证书”大学生等要素,这些要素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培养高质量的“双证书”大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应当构建以政府政策主导、行业企业共同参与、高职院校为主体、大学生为关键的四位一体的培养机制,进一步推动高职“双证书”大学生的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265.
教育月览     
《生活教育》2011,(8):95-96
教育部将推进建立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 教育部目前发布《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新华网,2011年7月4日)  相似文献   
266.
高职“双证书”制度的设计、运行及实施中,政府应该通过增进相关部门协作、加强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资格证书制度、建立证书互认机制等定好框架,完善保障;企业可以强化行业指导,保障标准统一,根据岗位需求,提出课改建议、构建专业组织,协调产教融合等依托行业,制定标准;学校则采用贴近行业,提高教学实践性,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开发职业课程包等举措重构课程,形成各司其职又相互融合的“三位一体”机制。  相似文献   
267.
实施"双证书"制度是贯彻高职办学宗旨、提高学生就业率和职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校、企业共同实施"双证书"制度的衔接机制,发挥企业优势,才能解决目前"双证书"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校企合作的"双证书"制度的实施,需要规范管理,学校和企业密切配合,将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相似文献   
268.
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后,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各系在总结自身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将"双证书"培养制度化,逐步营造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推动我院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69.
黄锡昌 《职业圈》2007,(10X):106-107
文章认为,要解决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应当将证书考试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参加合适的证书考试,更重要的是通过安排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鼓励教师考证、从企业引进人才来进行“双师型”师资建设。  相似文献   
2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