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24篇
科学研究   2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伤逝》具有反讽语义结构,渭生“忏悔”姿态有可颠覆性和可谴责性,“吉兆胡同”含有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批评理论下的文本鉴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众化和“读图”化的时代,人们的阅读感受普遍下降。带领读者走近文本,增强作品直接感受力尤其迫切。文章在回顾新批评理论方法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具体文本,通过分析一系列批评术语,探讨此方法在文学欣赏中的具体应用,以提供鉴赏中的另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3.
反讽的研究目前在语言学界颇受重视。反讽的识别与使用具有很强的认知性与语用效力。RT、CB与Implicit Display Theory对解释语辞反讽有着各自的理论优势,将它们结合起来更有价值。语境的制约作用与认知的偏差作用阐释了反讽的对立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14.
小说中的叙述视角与反讽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内在契合性。英国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小说《十九号房》中立足女主人公苏珊的视角,同时结合并转换运用不同视角,将客观叙述内化为人物心理活动,将主观情感外化为象征意象,形成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实现对女主人公的反讽,进而对女性追求自由独立过程中源于自身的从精神上依附男性、家庭中自我价值缺失直至逃避自我等问题进行了讽刺与批判。  相似文献   
15.
宋诗中的反讽现象十分突出。宋诗的语言反讽如矛盾语、悖论语和诙谐语与宋诗语言含蓄蕴藉的风格有关;宋诗的结构反讽体现为宋诗章法的转折和对比;宋诗的主题反讽则表现了宋代诗人出世与入世、浪漫与现实、悲观与乐观的辩证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6.
詹丹 《学语文》2022,(4):7-10
整本书阅读都会涉及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刘姥姥进大观园”既有相对于《红楼梦》全书的整体联系,也有片段内部的整体性把握。这是有关礼仪与情感关系的本质思考,也引出了贵族之家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展望。而反讽笔法带来的理解复杂性,也是小说艺术与思想内容交融在一起的表征。  相似文献   
17.
《儒林外史》的人物出场描写十分具有特色,尤其是作者有意讽刺之人。《儒林外史》人物出场描写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形貌、语言、动作,重中之重在形貌。在描写手法上,采用镜头化的语言和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呈现出镜头感;通过自上而下的模式化出场方式,凸显读书为上、追慕名利的畸形社会心理;人物衣着与外貌、言行描写之间构成独特的张力,形成反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约翰.柯里尔的短篇小说《追逐者》讲述了一位年轻男子为了追逐爱情,不惜去寻求爱情水,以求获得其可望而不可得的爱情的故事。该短篇小说言非所指的话语技巧令读者折服,通过从言语反讽、戏剧反讽和情景反讽三个方面的具体分析,运用文本分析法,突出反讽艺术在短篇小说中的关键性,以使读者能更好的体味小说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19.
周鸿祎 《留学生》2013,(11):44-44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近日,美国亿万富翁杰瑞·琼斯用翻盖手机打电话的视频截图被上传至网络后,引发了网民的热议。人们都很惊讶,在智能手机当道的时代,身为亿万富翁的琼斯还在用过时的翻盖手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寻根文学"的典型文本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分析了"寻根文学"在表达方式上的悖论与反讽现象,指出其以世俗的价值观念表现超越世俗的文化意识和哲学意识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