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5437篇
科学研究   173篇
各国文化   25篇
体育   186篇
综合类   121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27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84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243篇
  2014年   525篇
  2013年   385篇
  2012年   402篇
  2011年   525篇
  2010年   443篇
  2009年   374篇
  2008年   461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290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本文借鉴前人的考证索据,义理分析的研究方法,尝试结合本诗夸张的语言特点,对诗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92.
古诗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丰富而高尚的情感.  相似文献   
993.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一直是困扰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学生学古诗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针对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对古诗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94.
唐清辉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5):127-129,132
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并以之负载语义,是汉语语音的最基本特点。表现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语音节奏和语义节奏,常常是相互重合的,而诗是主情的,通过诗行的变化,使得诗歌的情感和音乐融合一体,产生了活泼、灵动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995.
在历代诗论中,意脉这个命题虽然曾被诸多大家零零碎碎地提及,却未被深入系统地探讨,因而这是一方有待开发的沃土。意脉在诗歇中几乎无所不在,理清意脉对于我们品读和鉴赏诗歌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就以宋代著名诗人贺铸的《野步》和唐代李白的《行路难》为例,具体谈谈在古诗中使用得比较多的两种意脉形式:视角空间转换顺推型和意识流型。  相似文献   
996.
谈古诗教学     
杨辉 《教师》2008,(4):105-106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千百年来我们对唐诗都爱不释手。而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是我国唐诗中的艺术珍品。让小学生读懂它,理解它的内容,让学生终身受益,是我们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的。在如何教好小学语文古诗的基础上,我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997.
余涛  黄鑫  祥军 《湖南教育》2001,(16):31-31
为克服“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现象,本着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原则,道县教委从去年起就推行了首问责任制。制度规定,凡第一位受理来教委询问和办理事务的工作人员即为首问责任人,教委机关工作人员不论职位高低,必须对来访者或办事者负责,由他自始至终负责询问者的问题处理。对于自己职责范围外的问题,首问责任人必须把问题移交给相关股室。  相似文献   
998.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江淹《别赋》)古代因为交通、通讯的不发达,加之古人寿命的短暂,生离往往成为死别。“别易会难,古人所重。”(北齐.颜之推)所以在这种“黯然销魂”的时刻,古人除了把酒叙别。都爱折柳相送,以明相送相惜之情。如王之涣的“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别离》),柳氏的“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说的都是这种情景。从而使“柳”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意象。人们耳熟能详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开篇“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即用“柳”与“雨”相搭配,在清雅的景物描写中渲染了浓浓的离别氛围;  相似文献   
999.
早春     
韩愈  桑楠 《早期教育》2004,(3):11-11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