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篇
教育   86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实义切分是对连贯性话语进行超句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它的表达手段除了词序和语调外,还有标点符号。本文将就俄语中"句末符号可作为实义切分补充表达手段"这一问题进行尝试性的研究,力求进一步完善实义切分理论。  相似文献   
82.
too的用法     
一、too一般用于肯定句中,常放于句末或作为插入语放在句中,相当于also,aswell,表示“也,还”。例如:I’llgotoworktoo.我也要去上班。 Sheplaysthepiano,andsingstoo.她会弹钢琴,还会唱歌。 He,too,isgoingtothepark.他也要到公园去。 二、在口语中,有时相当于very,表示“真是,很,非常”;有时还可表示“太,过分”之意。例如:  相似文献   
83.
感叹句表示说话人的惊异、喜悦、气愤等情绪,由what或how引导,句末用感叹号,朗读时用降调。下面以近两年全国部分地区的中考试题为例,谈谈其中对感叹句的考查热点。  相似文献   
84.
籍万杰 《考试》2004,(12):26-27,29
插入语是一种独立成分,与句子的其他成分一般没有语法上的关系,大都是对一句话作一些附加说明或解释。它通常由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构成,位置较灵活,可置与句首、句中或句末。一般用逗号或破折号与句子隔开。下面以高考题为例,谈谈插入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85.
语气词"着、个、则个、些"产生于近代汉语,明清时期逐渐趋于衰微并最终消失.通过研究《西洋记》中的语气词"着、个、则个、些",分别简述其历史来源并描写其使用情况.其语气意义:"着"在祈使句末是表达自身意愿,并促请对方考虑或执行,在陈述句末表示情况的变化或行为的实现;"个"单独用作语气词极少有人提到,"个(则个)"在祈使句末意义与"着"相当,在陈述句末和句中停顿处,语气意义是申明事实存在,略带夸张."些"尚处在语法化过程中,未最终虚化为语气词.  相似文献   
86.
在普通话系统里,典型的疑问句句末常用“吗”、“吧”、“呢”、“啊”等语气词。而娄烦方言疑问句中没有普通话的任何一种句末语气词,与普通话有别。具体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娄烦话作为汉语的一种地域变体,也和普通话一样,不可以简单地归类,合并同类项。各种语言现象之间存在着纠结对立的关系。疑问句也不是仅仅由那些纯粹的特指问、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构成,有些是由几种句式糅在一起构成的混合型句型,但是这样的句式在娄烦话(口语语言)中用得很少。  相似文献   
87.
阅读下列各小题,根据括号内的汉语提示用句末括号内的英语单词完成句子。  相似文献   
88.
传统语法中存在“主谓倒装句”,从句法、韵律、语义、语用等几个方面把它和“常规话题句”比较后发现,这些句子中的“倒装成分”跟“常规话题句”中的“话题成分”相当,因此把这类句子称作“句末话题句”更为合适。汉语中的“句末话题结构”和“常规话题结构”之间有一种严格的对当关系,在这一点上修正了Gundel(1988)的观点。“常规话题句”和“句末话题句”是由说话人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不同的交际意图造成的,具备一定的语用功能,并不是孤立的、任意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89.
汉语方言句末“着”的类型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言句末助词“着”有两个意义:语气义和事态义。“着”在祈使句末尾和疑问句末尾表示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着”在陈述句末尾是个事态助词,表示末然的事态,包括即然、先然和将然。方言和近代汉语的事实显示,“着”的事态义是在祈使句这个语境中形成的,其前提是含“着”的祈使句祈使语气要弱化。事态助词“着”是从表祈使语气的语气助词“着”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90.
"也罢"是近代汉语时期产生的一个新的句末语气词。对于"也罢"这一句末语气词在近代汉语中的形成及发展演变还鲜有人论及,这篇文章将结合《歧路灯》一书中"也罢"的使用情况,试分析"也罢"这一句末语气词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