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9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25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0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黄雨 《家教指南》2004,(11):9-10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字(今修水)人。曾任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以及梵文、突厥史、西夏文等均有深入的研究,代表作《唐代政治史论述稿》等。陈家乃书香门第,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21岁时便得中举人,他的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曾国藩所赏识,称他为“海内奇士也”。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为光绪年间进士;官拜吏部主事,在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下,以改革天下为己任,同时又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中汲取营养,主张维新变法。陈家一向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开设家塾,延聘名师;使子孙很早就发蒙读书。6岁…  相似文献   
52.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逐渐涌现出一批中青年学者,现在他们大多50岁上下,年富力强,思想敏锐,成绩卓著。在专业领域里,他们被公认为是学术代表。这些新时期的历史学家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史学,正在开辟着21世纪的现代史学道路。但是,他们的成果并没有广泛传播。从事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很多教师,对他们的学术成就还不甚了解,甚至不知其人其事。在学术界内,也存在着专业之间互不相闻的现象。本刊始终致力于沟通学术研究和基础历史教学的工作。我们拟用访谈录的形式,把他们最基本的学术观点和最有突破性的学术成就逐一介绍给读者,并在…  相似文献   
53.
本文主要介绍古罗马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塔西陀以其诚实认真,严肃,实事求是和秉笔直书的创作态度来写作历史,使其作品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在西方史学史上占有较高的地位,也为后人创作历史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54.
迟君子 《武当》2010,(7):44-44
三国蜀相诸葛亮在史学家笔下,在演义小说中,都体现出仙风道骨的神韵。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统帅三军,指挥干军万马。特别在《七星坛祭东风》戏剧里,诸葛亮身穿道袍,手执七星宝剑,道童站立两旁,向上天划符念咒,好一派道家风范,这种形象的形成是有客观依据的,正得力于诸葛亮学艺武当山。  相似文献   
55.
刘岩 《收藏》2010,(1):8-14
关于西藏的历史,有这样的一种说法,说它能够“让史学家沮丧,让文学家疯狂”。一句话概括出了西藏或者藏传佛教历史的特点:大量的神奇故事引人入胜,但真实性却很难考证明白。  相似文献   
56.
“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两司马之一就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汉武帝时太史令,其著作《史记》代表了汉代散文最高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57.
人教社主编的高中语文课外读本第二册编选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书信体散文《训俭示康》。作者在文中教诲、训诫儿子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作者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夫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课本对此作了注释,曰:“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很少。”这个注释从字面上粗略地看是可以说得通的.似乎也颇为符合作者引用的意图(论证节俭的好处),  相似文献   
58.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石头乡人,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他的书斋名为励耘书屋,晚年人称“励耘老人”。  相似文献   
59.
万斯同读书     
万斯同是我国清朝时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但他小时候却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不爱读书,不讲礼貌。  相似文献   
60.
于述胜 《中国教师》2009,(21):16-17
<正>2009年10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史学家王炳照先生在与疾病进行了两个多月的顽强抗争之后,不幸与世长辞。我们都明白,人的生死之变犹如四时更迭、昼夜交替,乃一自然的事实,也是人无可逃避的命运。然而,眼看着声如洪钟、身材魁梧的王先生被疾病折磨得气息奄奄、瘦弱不堪,每一个曾与他共同生活、工作过的人,仍不禁潸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