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2篇
  免费   1篇
教育   769篇
科学研究   27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元代散曲起源于民间的通俗俚语,是文人口中的"俗文学"。后文人染指把诗词的创作手法运用到散曲中,使它逐渐高雅化。少数民族散曲大家贯云石便是当时推崇散曲雅化的文人之一。贯云石主要通过用典、营造意境、白描三种手法的运用使散曲摆脱低俗,达到"含蓄"。杨维桢曾评价他的散曲有"蕴藉"的特点。尽观其散曲作品,我们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其作品中的蕴藉美。  相似文献   
52.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诗歌茁壮成长的春天,随着社会的变革,人的心灵开始苏醒,人的灵魂也开始舞蹈,诗歌以它独特的声音和魅力备受社会关注和读者喜爱,写诗的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诗人们以各自的音色唱着自己的歌,或嘹亮,或深沉,或朦胧,或隽永……到了90年代,一部分诗人弃诗下海,经商赚钱,有的穷困不堪.有的腰缠万贯。进入新的世纪,好多曾经的诗人或禁不住缪斯的诱惑,或耐不住心灵的律动,重新拿起手中的笔。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昔日耕种过、如今更繁荣的诗坛。  相似文献   
53.
陆梅 《考试周刊》2011,(92):18-19
本文作者从形象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抒情性四个方面对诗歌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根据这四个特点探究了解读诗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4.
含蓄否定句为否定句的一种,其形式是肯定式,但实际上表示否定意义,通常通过词汇、语法、修辞手段表示出来,翻译时常采用正反译的方法,当然也需结合其他多种技巧。  相似文献   
55.
袁芳 《科教文汇》2011,(14):202-203
电视广告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更有深刻的审美内涵。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来审视这种语言文化现象,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语言符号和文化心理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6.
刺杀风情     
《体育博览》2011,(10):88-97
以力量、速度、柔韧、协调和耐力透视时间和生命,举于投足间流露出含蓄而又犀利的贵族气质,刺杀攻防转换间风情无限,随着肾上腺素分泌加速,你的心跳呼吸变了节奏.  相似文献   
57.
主题导读记叙文是中学生熟悉的文体,从小学到高中,十多年的写作历程使我们形成了记叙文写作相对容易的错觉。实则不然,正如“美人在骨不在皮”,如何在程式化、肤浅化的写作中脱颖而出,是同学们应深思的问题。本期的写作指导着眼于记叙文写作的收束技巧,对文章语言表达的含蓄蕴藉、收束的意味无穷进行针对性训练。  相似文献   
58.
<正>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咏梅诗词在中国诗坛上直可车载斗量,而这首律诗却别具一格,在刻画红梅时,不但  相似文献   
59.
刘禹锡与白居易的唱和历程长达40年,约略可分为4个时期。他们遵循"相戒""相勉""相慰""相娱"的创作初衷,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不同背景下,赋予唱和诗多种功能。其所抒写的固然都是一己之情怀,但其中往往融入家国之思和身世之感。两人势均力敌,作品难分高下。不过,刘禹锡唱和诗中所表现出的豪迈、壮阔胸襟和旷达、乐观情怀以及生生不息的辩证法思想,却是白居易诗所缺少的。而刘禹锡诗的含蓄蕴藉,也曾让白居易自愧弗如。  相似文献   
60.
英语和汉语语篇的衔接方式有明显差异。汉语语篇的“意合”特点突出,通过意义和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英语语篇“形合”特点突出,句子间依靠支撑、省略、衔接、替换等方式实现行文的流畅与连贯。英语语篇中的人称代词使用率要远高于汉语语篇。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过程中,如何选定人称视角,既保留原诗的语言特色和艺术张力,又符合英语语篇的衔接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叙事主体指示词缺省的原因、效果和英译的困难,并提出通过规避、切换、被动语态及句式调整四种方式,适当保留叙事主体缄默,以更好地彰显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