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82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中两个永恒的形象,几百年来世人评论很多。堂吉诃德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但他的经历恰恰证明了人文主义的缺憾;哈姆雷特以人文主义的理想为精神支柱,坚持与封建社会的罪恶势力斗争,他的战斗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对人文主义的高扬。通过对这两人物形象做比较,揭示出人文主义在他们身上的背离与统一。  相似文献   
22.
《中外文化交流》2010,(2):93-93
应2009年首届北京国际喜剧艺术节的邀请.台湾知名喜剧团体屏风表演班携代表作《莎姆雷特》,于去年12月第3次来京演出。《莎姆雷特》以“戏中戏”的形式。重新大胆诠释莎士比亚的4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自1992年首演至今,该剧已在台湾上演百余场.拥有14万观众。2007年,该剥首度登陆北京,受到大陆观众热烈欢迎,谢幕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长达8分30秒。  相似文献   
23.
哈姆雷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也是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最长并且最负盛名的一部.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复杂而有张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所说,历年来不同文学评论家对于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于哈姆雷特的复仇,很多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24.
女性失语症是女性主义理论体系的一大前提。失语症在医学上是指因大脑左部受伤而造成的言语功能障碍。这里所说的女性失语症,当然不是指妇女因有这种生理损伤而丧失了说话的能力,而是指妇女在心理上受到损伤而导致其言语功能障碍。在男权社会里,女性写作虽然出现了繁荣景象,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女性失语症的现象,因为男性文本中性别歧视肆意泛滥,菲勒斯批评和商业炒作对女性文本的歪曲和消解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25.
向武 《今传媒》2005,(3):4-6
记者,这个充满着理想和传奇的职业,让多少人怦然心动,奉献终身。但是现在,随着市场竞争的残酷无情,记者的年龄一路走低,30 岁就成为入行的门槛。改行?还是跳槽?成了传媒界30岁以后记者们“哈姆雷特”式的生死悬念……  相似文献   
26.
在无休止的评论中,使得哈姆雷特的形象产生裂变,众说纷纭。诸说的焦点是对主人公“延宕”的理解。作的思想认识及所处的那个时代,是探究这一现象的根据。  相似文献   
27.
陈红霞  冯渊 《新高考》2008,(11):14-16
加试题的题型目前是三大类7小题共40分,在高考复习过程中怎样提高加试题的得分,应予以重视。文言文断句是检测同学文言阅读水平的标尺,用作考试的语言材料一般只有一二百字,精短但并不简单,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涉及到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语气特点等。  相似文献   
28.
《音乐世界》2007,(9):149-149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么一则心理游戏:"由太阳联想到什么?""阿波罗""阿波罗又能想像到什么?""神""神能够联想到什么?""阿波罗""你是现实主义者……"这种心理游戏的旨意在于,用联想刺探出对方意想不到的一面。以上这段对话,回答者乃藤原龙也,也是"死亡笔记"的拥有者。——看来,金牛座的现实主义又多了一位有力的"人证"了!藤原龙也,15岁时被导演蜷川幸雄发现,在伦敦巴比康剧院首次登上舞台后,一直被  相似文献   
29.
哈姆雷特》于1962年问世,被公认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消费成了新的艺术特征,《哈姆雷特》被多次改编搬上荧屏,在被改编39次之后,胡雪桦带着浓厚的"哈姆雷特"情节,将西藏王子的"复仇"之路转化为"救赎"之路。《喜马拉雅王子》站在东方文化的视角上,拨去雪域高原的神秘面纱,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藏族王子;它融合了高雅与低俗文化,做到了雅俗共赏。本文试从主题、场景、藏风三个层次解读《喜》剧的后现代主义特色,阐释精英文化如何从边缘回归中心,适应大众的口味。  相似文献   
30.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世界文学的不朽之作。作为经典,它于这个新的时代又蕴含着新的意义。本文就是对这部巨著进行新的阐释,特别是从存在主义两个重要方面——荒谬和疏离来详细阐述。这有利于我们在当下对于《哈姆雷特》的深刻理解,更是一种引领我们走入经典的途径,让经典切实地感召我们的心灵,警醒我们的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