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3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简要分析了斯宾诺莎的唯物论的唯理论和真理论及其对爱因斯坦的研究工作,哲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剩余价值论与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两大前提的当代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63.
在哲学常识教学中,学生普遍对“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的关系认识不清,笔者试加以浅析,并供方家指正。一“、辩证的唯物论”与“唯物的辩证法”二者之间的区别辩证的唯物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唯物论”。它是哲学的两大派别之一,是同唯心论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它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辩证的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大脑中的反映,是人脑这个高度完善的特殊物质的机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  相似文献   
64.
改革开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创立,不仅具有坚实的历史、现实依据,而且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包含丰富的哲学精华。本文从改革开放理论的创立、着眼点、内容、原则方针、依靠力量、检验标准等九个方面,系统地阐发了这一理论的哲学思维特征,对于科学地把握和运用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民族理论思维素质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5.
梁启超是 2 0世纪初的“史学革命”运动过程中的旗手和先锋 ,对中国传统史学向近现代史学的转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梁启超以“善变”而著称 ,这一点在史学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他的史学思想变化多端 ,甚至互相抵触 ,究其最根本的原因 ,笔者认为是其史观的多元因素与史观的发展演变的影响。其中 ,又尤以“世界史”观的嬗变最为典型。本文拟对梁启超的“世界史”观作一番梳理 ,以就教于方家。一、欧洲中心论影响下的“世界史”观梁启超在 19世纪末期便开始从事新史学的草创与研究工作。他在 190 1年的《清议报》上发表了《中国史叙论》一文 ,…  相似文献   
66.
一前編和後編的內容根本不同張栗原先生的遺著——敎育哲學,已於去年六月出版了(生活、讀書、新知上海聯合發行所發行)。這本書前編和後編的內容根本不同。後編三章,雖在某些地方還有問題,但已表現出栗原先生在逝世以前,思想方面已有根本轉變,已向正確的敎育科學邁進。前編六章還表現出栗原先生從前的思想很不正確,不獨介紹辯證唯物論的敎育學說有重大錯誤,並且基本上無批判的介紹一些法西斯敎育學說。林礪儒先生在序言上說:『著者是要把初稿重寫一遍的,可惜完成的只……敎育本質論、目的論及價值論。』可見栗原先生  相似文献   
67.
剩余价值论与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两大前提的当代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68.
本文揭示古代有唯心的与唯物的两种“天人合一”观,武术以唯物的“天人合一”观为其哲学基础,也吸收了唯心的“天人合一”观中的某些有用成分,表现在形神兼备、德功并重、身气双练、内外自然、阴阳相济、招式仿物等方面  相似文献   
69.
从现代活动论的角度来看,应该把行政理解为人类社会生话中的一项基本活动。本从这一前提出发,探讨了行政活动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对传统行政活动本质观的缺陷进行了评析,提出了揭示行政活动本质的方法论原则,从而阐述了行政活动的真正的本质。  相似文献   
70.
刘少奇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研究综合运用了唯物分析的方法和辩证分析的方法,具体来看,这些方法论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实践论、人的主体论、辩证否定方法、系统整合法、矛盾分析法。因此,刘少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既是珍贵的理念,同时也彰显了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方法论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