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6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9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91.
寸丽香 《大理文化》2011,(3):98-102
李佐,白族,祖籍云南大理洱源县。1913年1月出生于大理银桥,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9月21日,李佐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7岁。作为一名普通的大理白族人,仔细查阅相关资料后,我深深地被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所震撼。1928年,15岁的李佐跋山涉水从大理远赴省城昆明求学,就读于云南省立第一中学。在省立第一中学学习一年以后,于1929年5月弃学从戎,入国民革命军第13路  相似文献   
92.
93.
方强,原名方鳌轩,别名方长,1912年2月13日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一个贫困的搬运工人家庭,由于家境不济,方强读完小学便辍了学,跟着父亲在码头上当了苦力。1924年春,他到平江县献钟镇"廖达吾刻字印刷店"当徒工。廖达吾是一位  相似文献   
94.
雷锋的故事     
《职业技术》2012,(3):11-13
雷锋,是一个影响了几代人的名字。雷锋精神,具有普世、永恒的价值。雷锋的故事,向人们活灵活现地展示了雷锋事迹和雷锋精神。翻身得解放在湖南省省会长沙市的西北郊有一个望城县。1940年12月18日,雷锋就出生在这个县简家塘的一户贫苦农民家里。雷锋4岁时,爸爸被国民党军队  相似文献   
95.
炮兵是"战争之神"。在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主席就曾讲过一句话"没有炮兵便没有胜利",指示我军要"加强炮兵建设"。但当时我军非常缺少精通大炮的人才,缴获来的大炮常常成为"聋子的耳朵"。1947年3月,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省沂南县成立以炮兵为重心的特种兵纵队后,根据中央军  相似文献   
96.
"飞夺泸定桥"从命名到传播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1935年5月29日,长征中的红军惊险地夺取了泸定桥,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科长的彭加伦,以一篇题为《飞夺泸定桥》的短文记述了这段战事,收录在1937年2月于延安编成、1942年正式出版的《红军长征记》中。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  相似文献   
97.
陈新 《新闻记者》2005,(6):51-51
《报刊文摘》今年2月25日摘登了台湾作家龙应台《(四郎探母)显示文化的力量》一文,说龙的父亲16岁在湖南乡下“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从此70年不曾再见来不及道别的母亲。但《知识文库》今年第2期摘自台湾《中国时报》的文章是.父亲“在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与龙应台的原文是一致的。《报刊文摘》将“跟着去”当兵,改成被“抓了壮丁”,意思完全不一样了。这样的改动,我以为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98.
陶铸,湖南祁阳人,1908年生,18岁离家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当年底,参加了张太雷、叶挺等同志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后,陶铸潜回湖南,利用其兄长陶剑寒时任第三军军法处副处长的关系,打人国民党军队中,策动二个连的敌军倒戈起义投向湘南黄克诚部红军游击队。1929年,他年仅21岁就担任了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  相似文献   
99.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为了实现一个伟大的理想——新中国的诞生。红军将士们创造出了举世罕见的人间奇迹:天上随时有飞机投弹扫射.地上有10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脚下是经年积雪的雪山和吞噬生命的草地.还有难以忍受的饥饿和无尽无止的疾病,他们以平均日行军70余华里的速度完成了人类军事历史上史无前列的伟大创举——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代优秀中华儿女也用生命和热血铸成了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长征精神。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本刊由此期开始连续推出有关纪念章以飧读。[编按]  相似文献   
100.
湘西会战之所以获胜 ,是因为中国军队有地利、人和之便 ,且军事力量对比我强敌弱。湘西会战是国民党战场从防御转入进攻的重大转折点 ,它张扬了国威 ,显示了中国官兵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