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97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萧红的作品里,既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也有一个个萎缩、自私的男性形象;既有对封建男权社会的猛烈批判,也有对国民性的深刻揭示.从而阐释了萧红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的女性主义思考.  相似文献   
72.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次启蒙思潮的核心是中国近代社会走向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产物.他的国民改造理论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救国方案不断深化的结果,具有超前的预见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具有明显的爱国色彩和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重塑国民灵魂的伟大工程也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3.
国民精神的追讨来自鲁迅,但萧红对其进行个人特色的探讨。萧红植根于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生感受,以多维的眼睛关注东北黑土地下多个阶层的国民性。她以个性化的笔墨对其纰漏,对落后守旧的国民性给与战斗力的声讨。  相似文献   
74.
责任的纤夫     
他毕生所倾心的,就在于对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使国人能够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为了承担这个责任.放年轻人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鲁迅“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他与黑暗苦斗,为光明苦争。  相似文献   
7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民族劣根性进行尖锐批判的鲁迅先生和对于老北京市民文化投入极大关切的老舍先生,他们的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国民性书写及对国民性的批判。作家的社会使命感促使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对"国民性"问题投入了极大的关切,但老舍和鲁迅的思考路径却存在很多不同。从地域、艺术表现方式、思考维度等三方面浅析两者的国民性书写差异,并对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6.
鲁迅是他们家族的长子长孙,绍兴又是一个民俗氛围极其浓郁的处所,所以,鲁迅一俟出生,就遭逢了许多的民俗礼遇,如取名、尝味、拜和尚、穿百家衣、挂牛绳等.人生最初的这些经验,因为附着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信息,所以不仅成为鲁迅其后写作极富意味的素材,被他在不同的文章中反复书写,而且也成为标示了他作为大地之子与民之子的鲜明民间和民族印记,成为他深入国民灵魂,反思和批判国民性负面构成的重要渠道,并因此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精神特有的复杂与深刻.  相似文献   
77.
阿Q精神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Q身为奴隶,却梦想成为奴役一切人的"人上人".这是阿Q性格里最根本的、核心的东西,他的一切思想行为,包括精神胜利法,都与此有密切关系.阿Q的基本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主义等级制度下,自己被人凌虐、被人吃,但也要凌虐别人、吃别人的人际关系的实质.这也是国民性的根本问题.只要封建等级制度的"鬼魂"还存在,阿Q就会存在.  相似文献   
78.
现代小说家萧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出于悲天悯人的天性,她始终关注普通小人物的命运.在她的小说中渗透着她对麻木自私人性的敏锐洞悉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切思考。她把自己对生与死的体察融入了小说的创作.她的笔下,描绘的是生的凄然和死的悲怆,由此警醒世人去思考国民性.去关注人类生存的形态和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79.
早年的林语堂服膺钱玄同的意见,认为中国人是根本败类的民族;进入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对国民性的看法有了较大的转变,虽然仍然采取批评的态度,但锋芒已不毕露,且多有赞赏。更重要的是,他对“国民性”认识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即不是以“一元论”而是以辩证的态度进行理解。晚年,林语堂对于中国文化及其人格的欣赏往往大于批评,肯定往往大于否定,表现出复归的倾向。林语堂对“国民性”的认识对于新世纪中国文化乃至于人类文化的建设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第一,“和平”、“容忍”与“和谐”等内涵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对话”的主调。第二,“知足常乐”与“诗化人生”的人生观,对于冲破物质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迷雾,十分必要。第三,理想与梦幻、奇思与妙想、放逸与优雅,这些灵心对于克服当下过于现实的人生困境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0.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一直就有"反传统"的声音。从这个角度看,当代青年"反传统"的呼声其实也是历史上那些"异端"思想的延续。有了这样的"异端",文化才显得有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