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317篇
科学研究   82篇
各国文化   47篇
体育   41篇
综合类   89篇
文化理论   16篇
信息传播   1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王尔德的童话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青睐.<打渔人和他的灵魂>是他最长的一篇童话故事.一方面,通过爱的颂歌,体现出了明显的宗教意识;另一方面,王尔德的这种宗教意识也体现出了两面性.同时,王尔德借助二元对立的主题,表现了人类共同向善的理想以及人们更需要从宗教道德中寻求约束自我及他人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992.
1880年,美国公理会在鲁西北庞家庄(当时隶属山东省恩县)创建了庞庄教会,1886年,建立起一座规模较大的基督教教堂—庞庄教堂。美国公理会总堂在庞庄活跃了约三十余年,1916年迁往德州。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德州后,其活动逐渐减弱,1941年遭到日本封杀而停止。庞庄教堂的创建者明恩溥等人来华主要为了传播基督教,吸纳中国人入教;但是作为辅助手段,他们还举办了医院、学校等机构和赈济等慈善事业,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文化在德州的传播,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93.
明治初期日本基督教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为处于衰落期的中下层武士提供了重掌对社会控制与领导的机会。武士阶层之所以接受基督教教育,一方面在于传教士所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另一方面则在于基督教所承载的西方文明同明治日本所追求的现代化有着密切关系。大量武士皈依基督加快了近代日本基督教的本土化进程,而这也与同期的中国形成了强烈反差。  相似文献   
994.
晚清时期,李鸿章相继担任数省督抚,对基督教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有深刻的认识,相继提出了“明为保护,密为防闲”、“国教分离”等主张,并付诸实施,从而有效地防范和消弭了一些教案。  相似文献   
995.
中国基督教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教会内部传播、报刊出版传播和网络空间传播。虽然这三种传播途径往往是共时存在,但仍然存在着一条线性的发展历程。考察这个发展历程,一方面可以解读基督教文化在新时期以来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窥探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观念变化。而中国基督教文学则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坚定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996.
灵魂拯救的文学——论灵性文学小说集《新城路100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性文学是关于灵魂拯救的文学,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督教文学概念的某些缺憾。灵性文学小说集《新城路100号》或在爱人如己中展现爱的意义价值,或在罪孽的忏悔中获得宽恕与平静,或在属灵的过程中摆脱精神的困境,呈现出一种至善至美的追求。灵性小说集的出版承续了中国小说创作与基督教文化关联的脉络,展现出当代作家对于现代人灵魂拯救的关注,拓展了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宗教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997.
20世纪伊始,在乌蒙山区传教的基督教会开始把西方现代教育引进乌蒙山区的苗族社会中,逐步建立起了乌蒙山区苗族社会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虽然各教会的办学方式、办学特点不尽相同,但共同点是把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思想、体系和制度带进了乌蒙山区的苗族社会中,并将乌蒙山区的彝族、傈僳族、汉族等民族卷入其中,成为这一地区现代化教育的奠基之举,也是乌蒙山区苗族社会"非典型现代化运动"1的发轫。  相似文献   
998.
研究艺术史和文学史有点其通之处:要在不同流派的此消彼长间看到对历史的批判和继承,以及对未来的开启。没有这种眼光,文学史的叙述就会变成一些似曾相识却又彼此隔膜的名词的罗列: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仿佛一座座自给自足的城池,兴亡无关他人。而事实上,每一代人在挥洒自己的才华时都躲不开前人的影子,正是在模仿与抗拒,在犹豫和冲破中,人们最终确立了自己,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影响下一代人。那么,在这层意义上,贡布  相似文献   
999.
包曙光 《考试周刊》2015,(30):18-19
上帝是西方世界最为人所熟知的形象之一。他的出现与基督教在欧洲国家的传播关系密切。从基督教在西方确立地位以来,上帝在西方文化中一直是一个重要形象。这种形象渗透进了每一个西方人的脑海中。兴起于罗马帝国晚期,全盛于中世纪的基督教使得西方人对上帝的崇拜达到了深入骨髓的程度。主要体现于《圣经》经文中的上帝的神威和如人一般的行为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的生活方式。从对《圣经》的研究和对西方人生活和历史的探究中看,上帝在方方面面扮演了一个西方人精神支柱的角色。即使在科技发达的现代,上帝也依然存在于西方人的精神世界里,而非被他们完全摒弃。  相似文献   
1000.
赵祥辉 《科教文汇》2007,(10S):187-187
自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之后,“死亡”,像是一门艺术一样在西方文学中有了全新的含义,如何将人从在死中救赎出来,成了西方文学探讨的一个恒久主题。《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在本文中,笔者试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对平凡的悲剧人物之死的塑造上探讨其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死亡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