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21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低压脉冲空化射流钻井技术在钻头上部安装一个低压脉冲空化射流发生器,通过其对射流进行调制,产生脉动低压改变井底岩石受力状态,降低抗破碎强度,提高钻头机械破岩效率,同时变常规连续射流为空化射流,增加井底水力破岩和清岩能量.进一步提高深井钻速.塔河油田现场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四口实验井实验井段1274.00~6162m,纯钻时间83.00~282.33h,低压脉冲空化射流发生器工作正常;与同井相临井段、临井相临井段相比,机械钻速平均提高12%~85.1%,该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塔河油田深井钻速,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2.
塔河油田原油物性差异较大,既有稀油也有稠油和超稠油。针对塔河油田的特点,稠油集输系统采用了加热集输和掺稀油集输工艺技术;原油脱水采用了热化学沉降脱水和热化学沉降与电脱水相结合的两种方式,解决了稠油脱水问题;同时配套油罐气自动回收装置,实现了密闭流程;稠油计量研发了适应稠油计量要求的高效计量装置,满足了计量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23.
塔河3、4号油田地质及录井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是新星西北石油局的主要原油生产基地,亦是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西部主战场之一,塔河油田3、4号油田是年产200多万吨的特大油气田,研究该区地层、构造、油气水特征及地质录井特点,对塔河油田今后的勘探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4.
针对塔河油田含硫重质稠油密度大、含油污水矿化度高、电导性强,难以建立起有效的电场强度。不宜采用电脱水工艺的特性.结合目前常用含硫重质稠油的处理方法,提出塔河油田含硫重质稠油处理的工艺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热化学沉降脱水技术、两段气提脱硫技术、油罐烃蒸气回收技术等,通过工艺参数的优化、工艺流程的设计及现场试运,使处理后的含硫重质稠油含水率≤0.5%。优于设计指标≤1%,为舍硫重质稠油处理提供了借鉴的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25.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油藏主要完井方式为裸眼酸压完井和常规完井,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地层能量分布不一。为此,多数的酸压完井及部分常规完井的井设计有一级气举阀,以达到快速、高效诱喷的目的,但在实际生产应用过程中,由于油套压差使得环空流体进入油管,给试油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通过分析现场施工案例,更深入的阐述气举阀诱喷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对现场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6.
王继成  曹敬华 《内江科技》2008,29(5):109-110
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岩溶缝洞型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搞清缝洞储层流体分布规律已成为合理高效开发该油藏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地质录井、生产动态、流体分析结果、地震资料显示四个方面对单井油藏T704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T704井的油水分布模式,深化了对单井缝洞单元储集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27.
针对塔河一厂451口机采井中泵挂大于2500 m的深抽井178口,占机采井井数的39.5%的情况,开展了深抽井效益评价。通过评价分析:深抽工艺技术成功,但效益偏低,针对评价结果探索了深抽工艺替代技术:针对储层污染的油井可考虑实施酸化作业,对物性较差的油井可实施压裂改造,对潜力较小的油井层位可实施补孔改层,对弱能量河道砂油藏可实施注水开发,通过实施实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8.
针对现有稠油黏度预测模型大多是关于温度与原油API(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重度的函数,而没有考虑沥青质含量等对稠油黏度影响的问题,基于塔河油田37口井的稠油油样测试数据,对常用的8个稠油黏度预测模型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8个模型的预测效果均较差,国内、外预测模型的平均误差分别为约30%、95%以上,准确率极低,难以满足稠油井筒黏度预测及摩阻压降梯度预测需要。利用中国塔河油田油样测试数据,考虑沥青质含量的影响,引入变量μ50(50℃时的脱气原油黏度),建立了新的稠油黏度预测模型。运用新模型对新油样进行黏度预测并评价,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黏度预测总平均误差为9.11%,远小于其他模型,满足实际工程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