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423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5篇
综合类   33篇
文化理论   13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41.
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 ,而少数民族的教育素质问题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广西主要的少数民族壮族学生学英语难的现状出发 ,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后 ,试图找出一些解决这个难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42.
去年4月,黄家信教授要我为他的新书《壮族地区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研究》写篇书评。一年过去了,我的书评还没有写出来。也许能说得出一些理由,比如:上课,讲学,文债,同学的头绪,家里的杂事,等等。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自己心存顾虑。黄家信教授是我的博士研究生,这本书是他的博士论文。作为他的指导老师,由我撰文介绍其学术贡献,似乎不太适宜,至少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不过,尽管应该回避,我还是要说点什么。  相似文献   
543.
从广西壮锦色彩看现代服饰色彩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壮锦以浓艳、清新、优雅和对比强烈的施色手法,显示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体现了壮族人民淳朴的个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壮族人民对壮锦色彩的处理手法,即"红配绿,看不俗",表现了壮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以及热爱艺术的天赋,也表达了壮族人追求艺术、向往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广西壮锦服饰颜色的搭配艺术,为现代服饰色彩的构成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对现代服装设计也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44.
1.民族知识我国第四套人民币的正面图案中,从壹角到拾圆共使用了14个民族头像,民族种类仅占中华民族的1/4。它们依次是高山族和满族男子头像、布依族和朝鲜族妇女头像、苗族和壮族妇女  相似文献   
545.
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作为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主要讲述黄永华时隔39年重回南山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故事。影片以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为背景,通过壮族民族服饰、特色饮食、诗性思维、干栏建筑、壮乡铜鼓等,将文化符号进行声光影呈现,展现浓厚的壮乡文化与边疆民族的家国情怀,弘扬壮族的民族团结精神,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时代内涵,不愧为一部成功的主旋律庆典献礼片。  相似文献   
546.
壮族古代汉文教育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古代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它历经汉代的太学,南北朝、隋朝的官学,唐朝的官私学并举,宋元明清的书院、府学、学塾、社学、义学、土司学等教育形式,并始终以汉文识字和汉文经书为教学内容而贯穿整个教育史,培养出一大批精通汉文的壮族文人,从而提高了全壮族人民的汉文水平,也确立了汉文在壮族文字运用中的正统地位。  相似文献   
547.
土俗字古籍文献是壮族传统文化成果的体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央及各级政府对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视以及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者的努力,壮族土俗字古籍文献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项目经费投入、古籍译注质量、人才队伍建设以及造字软件推广等方面仍然面临一些现实困境,故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促进壮族土俗字古籍文献整理出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多渠道申请经费和实施精品工程以推进古籍整理成果实现系列化,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并在完善古壮字输入软件的同时建立壮族古籍数字化及共享系统。  相似文献   
548.
广西壮族歌圩凝结着壮族人民的审美思维与诗性智慧,是一种动态的、活泼的文化习俗,它经历了原始文化符号、民俗节庆信仰、民族文化产业的演变过程。作为审美活动的壮族歌圩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神俗叠合的时空场境,寄寓了壮族的诗性传统。歌圩凝聚着壮族民众的审美愉悦,更慰藉着人们的美生欲求。因此,审视壮族歌圩的审美范式的文化表征,从承与变、显与隐、神圣与世俗三重审美视域探析歌圩的审美意蕴,对于促进新时代广西壮族歌圩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9.
壮、汉民族语言共生是广西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之一。语源密切、空间互嵌与民族“互化”是壮、汉语言共生的重要成因。“夹汉”“夹壮”等语言共用现象,汉字与古壮字的文字依存,汉族书籍与壮族歌本的文本互生等是壮、汉语言共生的主要表征。在新时代语境下,语言共生可促进民族团结协作,促进民族文化“美美与共”的发展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50.
覃彩群 《大学教育》2022,(8):180-182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对壮族民歌传承的影响日益凸显。文章基于对壮族民歌的特点分析以及广西部分高校的公共音乐课教学忽视壮族民歌文化传承的现状,提出了广西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与壮族民歌文化融合的六条基本路径,以期在广西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进一步融入壮族民歌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