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2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处分原则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我国民法中的处分原则研究不足,导致我国民诉中的处分原则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文章以此为出发点,总结了我国处分原则的不足,并对此提出完善和充实处分原则的一些途径。  相似文献   
52.
债权人的代位权制度是对债权人的到期债权的保护制度.我国关于债权人代位权的规定,从《合同法》到《合同法解释(一)》,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是从保全型向回收型发展赋予了债权人直接受偿的权利.  相似文献   
53.
从“无处分权”角度谈不动产物权的善意取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对善意取得适用范围的不同理解,传统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大多已遭质疑,因从“出让人无处分权为处分行为”这一唯一尚为定论的要件入手,用处分权理论分析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问题,认为,不动产物权由于登记的公示效力,对善意第三人构成有权处分,不宜适用善意取得.不动产登记公信力制度基本涵盖了善意取得制度的所有功能,且更具操作性,因而特别规定不动产善意取得实为立法之重复.  相似文献   
54.
高校学生处分程序不规范观象的存在,既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也使高校行使学生处分权的合法行为受到置疑。针对高校学生处分程序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规范学生处分工作,对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加快高校依法治校进程,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5.
高等学校学生处分权的法理学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鹏 《教育研究》2004,25(9):37-42
高等学校是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主体,它对学生实施的处分具有行政管理的性质。高等学校学生处分权是否具有可诉性,取决于学校的处分决定是否引起学生学籍的改变和身份的丧失,因此,将勒令退学、开除学籍这些严重影响学生受教育权的处分决定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立法宗旨、立法精神和发达国家行政法改革的趋势,也能有效地监督高等学校自主权的运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6.
在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善意取得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交易规则,为保护所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利益,保障交易安全,应严格地规定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确认善意取得的法律效力,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7.
黄艳 《教育探索》2013,(7):33-35
高校处分权的存在是合理且正当的,它是建设现代大学的需要,也有着坚实的法理基础。高校处分权是高校作为独立法人进行内部管理应有的权利,也对维护学术自由、促进公民福祉有着积极的意义。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为民事关系,对高校处分权进行司法审查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司法审查的存在更多的是出于社会需要和政策考量,这一现实提醒高校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行使处分权,推进对学生处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58.
戴仁卿 《考试周刊》2013,(40):160-161
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民办高校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有关民办高校在行政法上的地位如何,是否具备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主体资格,民办高等院校学生处分权的法律效力如何,既未有立法的明确规定,又欠缺必要的学术研究。民办高等院校学生处分权在行政法上法律地位模糊的现状,民办高等院校学生处分权的法律效力的不确定性,既不利于民办高校的未来发展,又无益于行政法学的完整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民办高校是否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及民办高等院校学生处分权的法律效力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9.
笔者曾参加过几次案件质量评查,发现审判人员在准许当事人撤诉申请的民事裁定中,只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第一百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一百四十条第(五)项以及适用于上诉案件的第一百五十六条,而没有适用《民诉法》第十三条的。笔者认为是否准许当事人撤诉,应当适用《民  相似文献   
60.
本文以“诉辩交易第一案”引发的问题为立足点,对刑事诉讼中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定诉讼标的处分权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在中国现行刑事诉讼制度下,应当从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一定的诉讼标地处分权,同时,对于这种处分权的行使应当以一定的对价为前提,从而真正确立犯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诉讼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