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9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20篇
信息传播   9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国际形象对外交政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构建国家形象是一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对各自的国际形象表现出了更加热切的关注,努力推销自己的“美好形象”,消除“带有误点的形象”。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讨了美国的国际形象与其外交政策的相互关系,以期为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构建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2.
二战后,日本经济从战争的废墟中得以迅速恢复并快速发展,与战后初期较长时期内连续执政的吉田内阁推行的各项政策密切相关,其中其所推行的以日美为轴心的安保体制的外交框架对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为日本提供了安全、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吸引外资的国内环境。  相似文献   
53.
倪昕 《培训与研究》2008,25(12):36-38
二战前夕德国法西斯侵略气焰的嚣张给英国带来巨大威胁,英国不得不放弃绥靖政策并与法国结盟。但是具有同盟关系的英法两国却存在深刻的矛盾和分歧。1939年3月到1940年6月这一期间英国对法国的摇摆政策和英法两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是使二战迅速扩大的重要因素。英国的对法政策集中体现了英国外交追求国家根本利益的本质。  相似文献   
54.
英国“光辉孤立”政策的结束是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全面分析了英国政府放弃“光辉孤立”政策的历史背景,指出英国综合国力的下降;德国推行“世界政策”对英国的威胁;法俄同盟在对英国殖民霸权的 挑战以及美国在西半球对英国的排挤是英国“光辉孤立”政策结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5.
本文论述了伊丽莎白政府1559—1560年在苏格兰问题上采取的循序渐进的干涉政策:适中的承诺,金钱和武器援助,公开武装干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英格兰取胜的根本原因:外交战略的调整;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伊丽莎白女王与威廉·塞西尔相得益彰的合作.试图说明:苏格兰问题的解决使不列颠岛日益成为一个防御整体,在此基础上英格兰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外交路线.  相似文献   
56.
文章阐述了犹太移民在美国发展壮大的历史,分析了他们在美国社会各个领域内的影响力,道出了美国全力支持以色列的最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的结果。  相似文献   
57.
马学松  刘金银 《新高考》2005,(12):35-39
[学法点津] 1.了解本专题包括的主要内容:中国中央政府对外交往的过程及相互关系中的重要方针、政策、发生的重大事件、涉及的重要人物。明确本专题的重点:清政府的屈辱外交,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辉煌的外交成就,近现代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等;难点:外交政策、策略的调整,正确认识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一些外交努力。  相似文献   
58.
17~18世纪中国的外交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7~18世纪中国与英国、俄国、荷兰、葡萄牙、基督教和罗马教皇、亚洲邻国都有较密切的关系。中国当时外交政策的特点是:捍卫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对任何外国进行侵略扩张;抗击任何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法律原则;和世界各国建立柔远睦邻的友好关系。这一外交政策在当时的世界上独放异彩。与对外侵略扩张的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外交比较,中国外交有进步性,也有落后性。  相似文献   
59.
本试图探讨抗战中期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转变与蒋介石心目中苏美的不同形象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这一历史过程,说明形成其不同形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0.
赫鲁晓夫当政后.针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在苏共二十大上提出了“三和”路线.在此路线的指导下.苏联在采取主动灵活的策略谋求与西方阵营缓和的同时,加紧了对第三世界的渗透和扩张。赫鲁晓夫“三和”路线的提出最终是服务于谋求苏联国家利益的,是以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为目标的。虽然由于历史及个人的局限性.赫鲁晓夫在其理论及实践中都存在着不足与失误,但总体上他仍是一位较为出色的政治家,在历史上应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