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90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276篇
教育   22800篇
科学研究   5297篇
各国文化   195篇
体育   2248篇
综合类   1249篇
文化理论   504篇
信息传播   7246篇
  2024年   676篇
  2023年   2261篇
  2022年   1782篇
  2021年   1456篇
  2020年   1460篇
  2019年   1247篇
  2018年   637篇
  2017年   955篇
  2016年   1126篇
  2015年   1778篇
  2014年   3119篇
  2013年   2288篇
  2012年   2622篇
  2011年   2876篇
  2010年   2189篇
  2009年   1886篇
  2008年   2467篇
  2007年   1570篇
  2006年   1069篇
  2005年   1148篇
  2004年   806篇
  2003年   1020篇
  2002年   805篇
  2001年   868篇
  2000年   808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大型主题报道,是新闻宣传的重点。越是大型主题,越要看得见、摸得着、贴近群众。全媒体浪潮下,传统媒体不断创新大型主题报道的“小角度”叙事,从百姓身边的小人物、小视角、小故事入手,展现大主题、引发共情、增强舆论引导。本文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浙江日报等主流党报的全媒体实践为例,浅析大主题与小角度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在大主题中选择小角度选题等,为大型主题报道的全媒体传播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72.
173.
174.
“数据密集型”范式的出现和数据技术的发展促使档案学研究进路呈现多元化态势。大数据时代,档案学研究面临着坚守与转型的重大选择。立足于社会化信息生态环境,分析档案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坚持档案学研究的“业务驱动”导向、接纳档案学研究的“数据驱动”导向两个方面为档案学研究的转型与坚守提供新思路。从技术发展与人文研究并重、全球化与本土化并重、人文社科方法的综合运用三个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5.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医疗数据共享的受关注程度不断提升,各地纷纷开展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基于此,本文简单分析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采集原则、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采集现存不足,深入探讨基于大数据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采集设计,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76.
177.
由于大多数新闻网站的管理人员和运营人员都是从传统媒体转行而来,移动端、交互性、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大多数地方新闻网站的融媒体搭建很不理想。本文从数据挖掘、分析和应用的角度,以中原网为例,探讨如何优化地方新闻网站的移动端和融媒体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78.
179.
随着数字化、移动化技术的发展以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数字化平台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基层政府纷纷开始探索如何通过数字化平台建构智慧社区。作为一款社区治理的数字化平台,福州市晋安区委托市场化技术企业开发出的“晋我家”已经进入2.0版,全区所有的村庄和社区都已入驻。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晋我家”在智慧社区建设中表现出了显著成效。这些经验值得总结,也可以为其他区县探索建构智慧社区提供样本。  相似文献   
180.
大思政工作格局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日常工作和党团学工作为代表的“思政课程”直接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政治任务;以其它学科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代表的“课程思政”也同样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二者在协同育人上具有传递知识、树立道德、砥砺实践的相同逻辑起点。不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也存在着阻碍协同育人实际效果的差异因素,主要体现为知识教育方面的重合、道德教育方面的区别、实践教育教学方面的冲突。因此,需要在逻辑进路和实践指向上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求同存异”“平等交往”的合理沟通方式,通过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进行知识教育的分工、道德教育的联动、实践教育资源的协调,促进显性思政与隐形思政的结合,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间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