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27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27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表文从莎士比亚“天上对应”的角度,阐释了《麦充白》中的命运幻象与主人公心路历程的发展,力图揭示莎剧中体现出的人类悲剧实质。  相似文献   
72.
浅析荀子和庄子"天人相分"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关系是荀子和庄子哲学的重要内容,荀子和庄子都以天人相分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最终都实现了天人合一.但由于其对天和人理解的理论视角的不同,导致了其对天人相分思想认识的截然不同,从而也决定了其对天人合一实现的途径的不同.  相似文献   
73.
我们既要承认“人是类存在物”,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在追求和谐统一的同时也要承认人与自然的差别与对立。所以,在当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下,我们不仅要吸收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更不要忽视“天人交胜”之理论,只有二者相互借鉴、补充,才能使人与自然保持一份和谐的同时,不忘记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  相似文献   
74.
天人感应论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是由董仲舒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这套学说的基本内涵包括十端说、人副天数说和祥瑞灾异说,其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即通过祥瑞灾异说,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75.
陆贾是汉代儒学改造的先驱,他面对秦汉间新的政治形势,积极提倡儒学,自觉对儒家思想做出调整,并在调整的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使儒学的宗旨与功用逐步为刘邦朝廷所认识,促成了儒学与君主权力的结合。  相似文献   
76.
许衡作为元代著名的理学大儒,针对当时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状况,提出了以"天人和谐"为主题的一系列社会建设思想,即"仁为四德之长"、"中庸理论"和"治生学说".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这些内容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7.
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年,其时社会处于失序状态中,荀子思想宗旨就是重整社会秩序。重整社会秩序的理论前提是"天人相分",通过"明分"方法,从"天道"回归"人道"。"人道"包含着两个序列:第一序列是人类社会"原发阶段"。此阶段人类面临与动物间的赤裸裸的"欲"之博弈,而博弈法则就是"群",人类集合成"群",才能脱颖而出,战胜其他动物。第二序列是人类社会"后发阶段"。此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维系"群"。荀子之方式是"化性起伪",使人迁恶趋善,从而使社会摆脱混乱,臻于安宁协和的境地。因此,不论是在第一序列,还是在第二序列,"群"均是其博弈法则。在此意义上,荀子是"群"本位者。  相似文献   
78.
董仲舒的学说以儒学为主体,杂糅诸子之学,使其学说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他的天人感应学说的重要理论来源即是墨子的“天人格化”学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董仲舒的治学特色。  相似文献   
79.
本文选取美国十九世纪的三个重要作家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亨利·大卫.梭罗、华尔特.惠特曼,看其散文中的自然观,探讨其自然观的联系与各自的特点,且兼与中国的"天人和一"的自然观略加比较.  相似文献   
80.
唐模与灵山等徽州古村落所以具有天人和谐的无限魅力,成为当时最佳的人居环境,取决于徽州人在环境选择、调适乃至创建中所坚持的顺应自然、亲和山水的自觉意识,关爱自然、物我共荣的伦理守则。珍重并发掘徽州古村落历尽沧桑而弥足珍贵的山水文化资源和生态伦理文化遗存,对于构建中国现代生态伦理学体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