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1篇
教育   305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本文统计分析了近15年来有关国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情况,归纳、描述了已有研究五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评述了这方面研究在理论、宏观问题、研究工具等方面的不足和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2.
测试和调查显示地方院校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仍然比较低下,中国文化失语问题依然存在.其主要原因是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应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提高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以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63.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多侧重目的语文化学习,而忽略了母语及母语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导致只会用英语表达目的语文化,而难以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现象产生.调查分析当前高校“中国文化失语”情况,指出要改变此现状,必须从改变英语教材,注重教学过程、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4.
时代呼唤人文科学,人文科学应得到全面发展。但我国的人文科学不仅难以发展,而且陷入了集体失语、话语权危机的困境之中。究其原因,除没有相应的社会现实基础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人文科学自己使自己难于发展,即被有用与无用、本体与主体、特殊与普遍、实践与理性、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启蒙与解放、人文与生态、尊德与问学、接着与照着等问题缠绕着而难于发展。提出问题,分析学理上的困境,旨在呼唤人文科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65.
窦婷婷 《考试周刊》2012,(12):62-63
近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与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成绩。然而,片面注重目标语文化的渗入,忽略母语传统文化的导入,造成母语文化缺失,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本文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导入的方法途径和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66.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英语的控制地位已经很明显的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英语霸权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历史及社会文化的原因以及其他语言输入国所赋予它的重要地位,英语霸权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对这一现象我们应持审慎、冷静及客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67.
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聚焦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从而导致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失语。从文化的正迁移理论来看,这不仅不利于母语文化的传承,而且不利于目标语言文化的理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促进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与比较,是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的需要,亦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68.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的体育事业,先后成立各种体育组织并实施一系列体育政策。但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体育部门采取了优先发展"竞技体育"政策,群众体育日趋边缘化,也因此存在一定问题。近年来,从社会政策视角考察城乡协调发展逐渐引起人文学者的关注。文章从政策性失语现状,政策性失语归因和政策性解决渠道三个方面对城乡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69.
失语”原义是指不会说话。它分生理性失语和社会性失语。生理性失语一般是指大脑的语言中枢受到了破坏,从而失去了语言能力。社会性失语往往不是不说话,而是他们的话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不是自己想说的话。这是本文所说的“失语”。“被失语”则是被动式的失语,非本人所愿,是一种“被绑架”了的失语。在课改十年之后,我们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仍然会看到种种令人痛心的学生“被失语”现象。  相似文献   
70.
柯强 《新闻实践》2013,(1):48-48
美国尼尔森发布的亚太网民用户习惯报告称,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中国网民为何对负面评论产生偏好,这其中是什么因素作祟?笔者认为,这与某些权威部门关键时刻的“失语”,甚至是“乱语”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