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54篇
科学研究   191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太钢)是有70年发展历史的国有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现有在岗职工4万余名。目前已形成年产5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其中不锈钢生产能力100万吨。2006年将形成300万吨不锈钢的生产能力,成为世界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进而实现世界不锈钢第一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2.
时光折叠     
好多天了,我都注意到对面十二楼那个擦玻璃窗的男子。下午三时起,那个男子的手就不住地在窗户上抹呀,抹。他是在擦玻璃窗。看不见他的脸,也不知道他做着这事是一副什么样的表情,只有一只戴着蓝色涤棉袖套的手在不住地抹呀抹。在我与他之间,我目测有五十米的平行距离。五十米的空气后面,是不锈钢防盗窗的棂条,再是铝合金窗。这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那些看不到的,其距离就不是可以用米来计量的了。  相似文献   
163.
《世界发明》2004,26(3):32-32
  相似文献   
164.
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机理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奥氏体不锈钢焊缝由于晶间腐蚀的发生,导致结构发生早期失效,结果既影响了正常使用和安全性,又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探究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地产生机理,提出预防晶间腐蚀和进一步提高耐蚀性的工艺措施,以期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扩大材料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5.
《科技新时代》2006,(12):31-31
在上个F1赛季结束时,夺冠的雷诺车队将他们的赛车拆解、清洗后将零件制成工艺品出售,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兔死拘烹,不过雷诺显然觉得还是钱比较帅,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上图那副由不锈钢、航空铝材和钛合金制造的国际象棋,  相似文献   
166.
一般情况下不锈钢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但在特殊的操作工况下,此材料不但不能有效的抵抗腐蚀,而且还会出现诸如点蚀、缝隙腐蚀、应力腐蚀、晶间腐蚀等现象,而应力腐蚀、晶间腐蚀会给工程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本文分别介绍以上各种腐蚀的机理及不锈钢在化学介质中的抗腐蚀性,并重点介绍晶间腐蚀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7.
不锈钢应力腐蚀破裂成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不锈钢应力腐蚀破裂的原因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防止合金材料应力腐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8.
不锈钢客车具有自重轻、耐腐蚀等特性,与一般碳钢和耐候钢客车相比具有许多优点,不锈钢客车的生产基本已具备条件和基础,开发研制新型不锈钢客车,提高客车制造水平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9.
以往.高频电子食品加热器等高级器具内部零件多用空心碳钢制造。这种空心碳钢的耐热、耐蚀性虽好,但重量大,易破裂,基材暴露处易遭腐蚀等则是它的缺点。所以如今上述器具内部零件大都改用不锈钢制作。从钢种的电渡效率方面来讲,高频电子食品加热器内部零件的制作材料最好是用奥氏体不锈钢.由于奥氏体不锈钢制作成本高.况且高频电子食品加热器内部设计又经过了不断改变等诸多源因,用价廉的铁索体不锈钢来制作内部零件.其效果与奥氏体不锈钢相差无几.故使用后者显然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70.
Over the past decade, significant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flow in microtubes due to the develop- ment in micro fluidic devices and systems. The un- derstanding of flow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ressure drop is important in the design and process control of microfluidic devices. However, experimental evidence indicates sig- nificant departure of flow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redictions of conventional theory for smaller di- ameter microtubes. Pfahler et al.(1991) observed that as the chann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