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1篇
科学研究   1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影响婚姻幸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正确的婚姻观往往决定着婚姻生活的质量。《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2.
明代的人情小说反映明代社会生活的特点是题材真实,通过爱情、婚姻或描摹世态反映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这使人们看到明中后期经济发展后,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人情小说也反映了人们的爱情观、婚姻观发生的变化,以及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相似文献   
103.
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无法享有婚姻自由的权利,在社会中扮演着被压迫的角色。当时社会的婚姻观较为落后,门第观念较为严重,对女性的家庭责任进行了严格规定,一旦女性无法遵守贞洁的要求,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还会受到丈夫的严厉惩罚,对女性的婚姻观造成严重剥削。维多利亚婚姻观是对女性的压迫,是父权思想根深蒂固的体现,女性的婚姻观无疑会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04.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里的主要女性形象,在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这三个时间点上均有明显的身份变化,这种身份的单向变化体现出了她们的滑动,而主人公安娜又是其中唯一一个经历了两次滑动的人物。安娜的第二次滑动(毁灭)是必然的,这种必然性深深根植于托尔斯泰的精神内核之中。从托尔斯泰在“庄园性格”中形成的家庭观、在东正教影响下形成的婚姻观、双重维度的涤罪观以及矛盾的信仰探索过程,我们均可窥见他安排安娜第二次滑动(毁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5.
姚文丽 《华章》2007,(6):144-144
奥斯丁是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一生中完成了六部长篇小说:<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诺桑觉寺>;<曼斯斐园林>;<爱玛>和<劝导>.在这些几乎都是以爱情与婚姻为主题创作的小说里也充分体现了奥斯丁对爱情与婚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6.
才子佳人小说是以“才子”、“佳人”的遏合遭际为主要内容的、表现作者爱情婚姻理想和人生价值现的小说流派。这种婚姻理想体现在三个方面:选择婚姻对象的标准不是门当户对,而是情投意合;婚姻的决定权不在父母之命,而是自主自择;婚姻理想的实现不仅是功名的追求,更是情感的延伸,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明清才子佳人小说是对当时淫情小说的反动,以其浪漫主义色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7.
元杂剧中的一系列士子与倡优的爱情戏,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元代文人的爱情婚姻观,深刻体现了元代社会生活的内涵.通过分析元代士妓爱情戏,来阐述文人形象、倡妓形象和商人形象所蕴含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108.
文化批判中,许多人把包办婚姻看作是传统文化结出的恶果,然追溯中华古老文化的源头,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中国古代婚姻史上始终占主导地位,但至少在先秦时期,婚恋自由还是部分存在的,这是《周易》,《周礼》,《诗经》,《左传》等典籍中都可看到,而孟子其“父母子命,媒妁之言”只是就求仕应以其道所设一喻而已,谈论中心绝非婚姻,因此,才能观先秦婚恋全貌。  相似文献   
109.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以读者的“期待视野”为基点,分析中西文学中爱情婚姻观异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0.
抗战前知识女性的婚姻观是民国期间一种激进的思想观念。觉悟的知识女性形成了崭新的婚姻观,认为婚姻应以爱情为目的,注重对未来丈夫个人的考量;女性应掌握自己择偶的权利,建立“小家庭”;号召晚婚节育,婚后继续工作;主张离婚自由,甚至部分人抱独身主义。婚姻观是民国政治、经济、思想、教育、法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对于启迪整个妇女界的思想,变革中国的传统家庭,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乃至以“家庭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