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女妖是希腊神话故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她们是一个介于"人"与"神"之间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群与"文明"相对立的边缘化的"他者"。试以社会学相关原理为依据,对希腊神话中的女妖进行解读,指出女妖的设置是古希腊时期女性的政治地位在文学上的反映,其目的正在于从文化方面教化女性对男性权威的绝对服从,并给当时社会里试图颠覆男性权威的强悍女性以警示。  相似文献   
12.
《文化遗产》2010,(1):86-96,158
公众民俗学指民俗在新社会语境下,在民俗发生社区内外的实际展现和应用,它与其传统被展现的社区成员之间对话和合作中进行。通过强调对话和合作,公众民俗学家拒绝应用民俗学家对待社区的"自上而下"的方法,认为民俗学家不应将某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强加在社区头上。虽然受到将民俗及其传统承载者客体化的一系列诘难,但公众民俗学为跨文化边界展示社区传统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和概念工具,使得社区成员可以保护他们自己的传统。公众民俗学家通过展示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民俗研究方法论等,丰富了美国民俗学理论和方法,加深了他们与其研究社区之间的关系,使民俗学家的工作获得了更大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东方主义理论从后殖民的角度解读新加坡作家吴宝星的《假如我们梦太久》这部小说,可揭示独立后新加坡在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下,以西方文化为中心以及把东方文化他者化,逐步形成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存在,艺术的审美本质应从主客体关系中去把握。马克思艺术理论认为艺术的审美本质既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物质存在,也不是一种单纯的主体存在,而是由主体和客体相互对应所产生的和谐自由的审美关系决定的。审美关系是主体(审美主体)与客体(审美对象)相互对应形成的。审美主体在感知和理解审美客体时,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同构关系,主客体进入同构关系之后,不再是原来独立存在的事物,而变成了这种同构关系产物。艺术创作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论价值思维     
本文首倡价值思维之义。论述了价值思维是以“向我性”主客一体化为结构特征的区别于理论思维的人类实践-精神活动。探究了价值思维的物质动力、内在根源、实质与功能,分析了道德价值生成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应该多鼓励孩子!""应该经常表扬学生!"……在我们日常教育话语中,像这样含有"应该"的语句很多。然而,直接和孩子们接触的家长、教师都深知,在和他们的实际交往中,在积极的鼓励行为意识之外,批评甚至惩罚,都是常有的事。那么,批评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他们是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现象学家胡塞尔早期是由布伦塔诺引领走上哲学道路的,但后来他毫不犹豫地批评了老师含混的表象概念,同时提出客体化行为的概念,并认为客体化行为才是意识体验的基本意向性结构。自此,胡塞尔继承并完善了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完成了早期对意识意向性的探索,这为其从早期描述心理学转向行为现象学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传统理性主义的超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立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从未抛弃理性主义,但他从一开始就不是旧的传统意义上的理性主义者.马克思的新型理性主义世界观以现实的人及其客体化为实践基础、以人的需要特别是人民利益为根本宗旨,从而超越了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抽象理性主义的局限.新型理性主义的诞生也伴随着“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这一方法论的创新,伴随着实现人的解放这一政治意图的彰显.  相似文献   
19.
分离性客体化的启动效应后,单一性别环境有助于深化探索非性环境下女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对亲密关系的影响。使用身体监控量表(BSS)、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爱情态度量表(LAS)对176名无恋爱经历女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第一,女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水平偏高;第二,女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通过焦虑依恋对利他爱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周雨欣 《视听》2022,(10):145-149
依赖性自拍整饰行为的背后是自我呈现中个人对理想自我形象的建构,以此提高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但由于现实和理想自我形象的差距,可能会导致个体的美颜依赖,甚至极端性身体实践。在此行为背后是身体美化景观堆砌的影响,身体成为一种社会资本。在算法与消费主义的凝视与规训下,受同质化审美标准的规制,浸润在社交媒体环境中的年轻女性群体会加深自我客体化,进而加重外貌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