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32篇
教育   784篇
科学研究   577篇
各国文化   23篇
体育   83篇
综合类   63篇
文化理论   14篇
信息传播   9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针对河流上游地区对辖区高污染企业违规排污疏于管理、下游地区对免费的自然资源的滥用、上下游协调联动得不到有效运行等问题,相关地方政府应着力提升生态领导力。生态领导力是生态方向领导力、生态民主领导力、生态智慧领导力、生态制度领导力和生态文化领导力的统一。治理流域水污染问题,提升生态方向领导力是前提,提升生态民主领导力是基础,提升生态智慧领导力是关键,提升生态制度领导力是保障,提升生态文化领导力是根本。  相似文献   
42.
43.
近50年来雅鲁藏布江流域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6个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气候趋势、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和M-K法等现代气候诊断方法,分析近50年来雅鲁藏布江流域气温的年、季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雅江流域近50年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现显著的升温趋势,增温幅度分别为0.35℃/10a、0.31℃/10a和0.45℃/10a。最低气温的增温幅度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各气温呈明显的逐年代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温速度极大,尤其是21世纪初增温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4.
吴丹 《软科学》2013,27(4):71-75
在剖析初始排污权交互式分配机制基础上,基于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即第一层次)、以及区域内不同行业之间(即第二层次)的交互协商原则,构建双层诊断优化模型,在严格控制流域允许最大排污权总量的基础上,建立流域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优化函数与诊断准则,将流域初始排污权在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之间进行交互式分配,对流域内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排污量进行削减,兼顾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排污权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优化流域内各区域以及流域整体的经济效益。结合案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5.
迁徙鸟类与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当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时空关联,诠释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用鸟类数量来确定国际重要湿地,将地球上受威胁最严重的湿地生态系统和水鸟这两者的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亚洲的湿地丧失和退化导致水鸟数量锐减,相关监测和保护已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联合10个国家的鸟类和生态环境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了亚洲最大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迁徙鸟类运动生态数据库,获得了亚洲大型鸟类迁徙策略和通道的基础数据。研究发现,亚洲20多个国家的大型迁徙水鸟均利用我国的湿地,其集中利用区域不超过国土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6条大河流域的湿地。进而,探讨了湿地面积、涨落区和水文过程与鸟类数量和行为的关联性。"大开发",尤其是对湿地和水资源的开发,导致了水鸟栖息地丧失和退化、水鸟数量锐减。从全球视角分析,保护迁徙鸟类及其栖息地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近年来,我国已对典型湿地开启了成功保护,这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信心。最后,文章还提出了关于我国牵头组织全球迁徙鸟类及其栖息地监测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46.
干旱内陆河流域因缺水而引起的流域下游生态退化及社会矛盾引起全社会广泛重视,而现状水资源分配的优先权体系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制度和产权经济学层面提出以“虚拟的”初始水权概念为媒介,在此基础上建立水权交易的利益补偿机制来解决目前内陆河流域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通过流域自汉代以来分水规则的变化获得经验启示,初始水权分配应该按照公平性、稳定性要求,并与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据此提出现状条件下水资源初始产权分配宜以农业人口比例为基础,并发现中游凉州区对下游民勤县地表水资源的侵占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以2005年的情况计算,中游凉州区多占下游民勤县水权份额15.15%,合计水量0.97×10^8m^3。对于初始水权分配与现实水资源分配两种不同分配方案之间的差距,通过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来解决,促使水资源分配从理论公平走向现实公平。这种思路的提出,对于调整内陆河流域现有的水资源分配格局、实现水权分配由不公平到公平之间的转换提供了桥梁,对于解决我国其他流域面临的水资源问题提供了可操作性方法。  相似文献   
47.
白龙江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秀云  姚玉璧  王润元 《资源科学》2009,31(8):1315-1320
利用白龙江流域气象观测资料和水资源定位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特征、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二者的关系,建立水资源气候模式.分析表明:白龙江流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34.2~-7.4)mm/10年之间,降水量递减以夏季降水量递减为主,倾向率在(-21.2~-3.8)mm/10年.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舍倾向率在(0.10~0.40)℃=/10年之间,增温率以冬季最大,其值在(0.22~0.55)℃/10年之间,秋季次之,其值在(0.15~0.35)℃/10年之间,春季最小,其值在(0.03~0.34)℃/10年之间.年际变化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之后持续上升.年干燥指数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0.09~0.14)/10年之间.近55年来白龙江流域气候趋于暖干化.白龙江流域水资源呈显著下降趋势,倾向率为-28.09m3/(a·10年).从1985年开始下降,突变点在1991年,年际变化存在3~4年、7~8年、12~13年的年际周期变化.水资源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7~0.71(P<0.01),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8~-0.46(P<0.01),与干燥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5~-0.43(P<0.01).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干燥指数上升,导致水资源减少.  相似文献   
48.
王亦宁  李培蕾  谷树忠  姜楠 《资源科学》2010,32(6):1204-1212
本文指出当前节水技术推广中,存在重视供给而忽视需求的状况。进而以永定河流域的农户调查为基础,结合经验判断和计量实证,对影响农户节水技术需求的直接变量(耕作成本、耕作收益和资金投入)和外部制约因素(自然条件、经营制度、技术观念、整体经济环境、水价标准、水费收取方式和作物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永定河流域渠灌区的农户使用节水技术的愿望不强,而井灌区有较强愿望。低压管灌方式构成了井灌区农户集体理性决策下的主要节水技术需要。个人资金投入因素对于采用低压管灌技术的影响程度较之于滴灌更高。最后指出了我国节水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9.
鄱阳湖流域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综合监测评估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参考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方法,建立了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评估的概念框架和指标体系。在已有监测研究开展的基础上,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化评估方法、数据需求及其可获取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利用已有生态系统监测数据,结合模型和替代指标等手段,开展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是可行的。开展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研究,揭示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同国外流域尺度的研究相比,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监测指标体系不够健全、生态系统监测能力存在差距,且缺乏相应的数据共享机制,这限制了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认为应将生态系统服务监测纳入部门常规监测中,开展部门间综合监测研究;将生态系统服务的监测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相结合,加强生态系统新的监测能力;同时建立以流域为平台的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与运行系统,实现流域范围内数据共享。  相似文献   
50.
金华江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郑海霞  张陆彪  涂勤 《资源科学》2010,32(4):761-767
流域环境服务的提供者和与同一环境服务的使用者或受益者在空间上的分离,以及生态补差机制的缺位使生态系统管理者没有通过经济激励去改善环境管理,从而导致环境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低下.本文利用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评估金华江流域居民环境服务的支付意愿,并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和Binary Probit模型分别分析了最大支付意愿及其支付方式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金华江流域的居民中有78.4%的居民家庭具有支付愿意,平均最大支付意愿E(WTP)为24.87元/(户·月),年平均最大支付意愿为298.46元/(户·年).最大支付意愿与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环境相对经济的重要性对最大支付意愿没有显著的影响,了解生态保护概念的受访者平均最大支付意愿并不高于那些不了解的人,这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与行为偏差和"搭便车"侥幸心理.受教育程度与环境相对经济的重要性越高,则选择交生态补偿税的概率也越高;性别、年龄、是否经历过污染灾害与最大支付意愿对人们支付意愿补偿方式的选择都没有显著的影响.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必须促进上下游农户和居民、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到流域管理和决策中,实现流域环境共建和利益共享,在此基础上构建流域生态补偿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