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4篇
  免费   1篇
教育   827篇
科学研究   3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7篇
信息传播   10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王学华 《新高考》2004,(12):14-15
许多考生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往往只是抽象化的说理、概念化的论述,导致文章呆板、单调、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得分。而要克服这些弊端,必须高度重视议论的形象化,以生动形象的说理、具体可感的阐述吸引人、说服人、感染人。怎样使议论形象化?笔者总结出下面几种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2.
本文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对高等数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应实现概念引入形象化、淡化计算技巧、加强应用、引进数学实验等.  相似文献   
123.
在物理习题中,有一类运动学习题,若巧借图象分析,能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例1某游客第一天从早上8时开始由甲景点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1沿山路步行到乙景点,第二天早上8时又从乙景点出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2步行返回甲景点,  相似文献   
124.
初中物理教学应将多媒体课件合理运用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实验复习中,达到预期的教学和学习效果,让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变的更灵活、更丰富,更吸引人。  相似文献   
125.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设厂必然会产生技术溢出。文章就跨国公司技术溢出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不仅给出了技术溢出机理的形象化模型,而且在概念界定上对技术溢出负效应和限制性因素进行了区分。最后,作者提出相应对策,指导中国企业尽量扩大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我国自主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26.
浅谈中国旅游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文学是人类的旅游活动在人们头脑中形象化的反映;旅游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旅游文学具有鲜明的特点;文学作品和旅游资源相互影响.正所谓文因景生.景因文名。  相似文献   
127.
教学媒体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因为它不仅使教学视听化、形象化,而且使课堂的直观性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活化”了教材,所以倍受广大同行的欢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到底有哪些价值呢?笔者结合教学将从如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8.
免疫学内容理论深奥,概念纷繁,机理复杂,学生学习颇有难度。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克服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在“免疫”一节的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使用以下几种常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9.
侯燕 《现代语文》2007,(2):66-66
想象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心理过程,是人们观察、积累、感受的材料在大脑中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丰富的想象能给思维插上翅膀,让思维在广阔的天地问自由飞翔,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类不分点面,理不分正反,凡事皆可以浮想联翩;丰富的想象,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可观可感,丰富的想象,更能使人有独到的精神和能力,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  相似文献   
130.
童话应该说是一种最美丽、最单纯的文体。透过孩子们那纯净的双眸,童话会折射出水晶一般清新可人的光泽。可是它一旦被加入了过多的成人诠释,让美丽的童话变成某种观念的图解,甚至成为一种品德教育的形象化的教材,这童话便会被渐渐异化成那种具有教化色彩的寓言而失去它本应具有的魅力。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让文学作品(尤其是孩子们爱看的童话)在每个读者面前焕发出它自身特有的“天然去雕饰”的原始的魅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