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9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安徽大学徼学研究中心整理了一批新发现的徽州文书,为徽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以这些新资料为基础,结合其他史料,对清代徽商资本的积累、管理、纠纷处理以及资本重组等进行实证分析,可为传统观点提供补证,得出新的结论.<徽州文书>的出版为徽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222.
清代浙江农业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商品化农业其生产、销售均依赖市场,徽商通过典质为农民的商品化生产提供资金,通过购销将浙江市场与全国市场联结起来,使丝、棉与粮食贸易形成良性的互动。  相似文献   
223.
鲁商和徽商皆为中国十大商帮中的典范,两大商帮的崛起存在众多的相似之处。它们都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传统观念的转型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24.
开埠前徽商在上海的活动就很活跃,开埠后,徽商更是进一步向上海转移,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上海在开埠后地理优势的发挥和它特殊的政治格局,以及徽州在此时生存压力的加大和徽州人传统的经商习惯两个方面来分析徽商在近代(上海开埠后到民国初)进一步转移上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225.
明清侨寓徽商子弟的教育科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徽商为子弟成名计,在侨寓之地或设立专门的书院、义学,或力图使其子弟附学当地官学、书院,或争立商籍,或入籍当地,为其子弟的成材、入仕开辟道路,也为侨寓地教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明清侨寓徽商子弟教育科举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226.
徽商兴衰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地域乡土文化三个方面,考察了徽文化对徽商兴衰的巨大影响。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选择地弘扬"徽商精神",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升商界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227.
大兵 《收藏》2012,(16):105-107
2010年,一部以徽商为内容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徽骆驼》在"徽商故里"绩溪开拍。按照剧组所透露的内容,除了微商人物命运沉浮之外,《徽骆驼》还有一个特别的设计,那就是要从名宴设计、菜品色泽、杯具器皿、烹饪厨艺等方面展现徽菜魅力,将从五簋八碟十大碗、八碗十二盘、六大盆、大众和菜、八公山豆腐宴、包公宴、洪武宴,及红烧划水、问政三笋、胡氏一品粥、敬亭绿雪、茂林糊、臭鳜鱼、毛豆腐、一品锅等传统徽菜中解读徽州文化。  相似文献   
228.
中国由传统自然经济社会,向近现代商品经济社会萌发过渡,有自身特色。以往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不能如实反映这种特色。明清时期,因淮盐经营体制发生变革,以及特殊的历史条件,使我国古代最大的商业资本集团——两淮盐商集团应运而生,徽商便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该变革使我们不仅看到资本  相似文献   
229.
黄宾虹出生于一个徽商家庭,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传承经商的家风,反而于中年以后醉心中国画创作。他师法宋元名家,以自己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独到理解,创作出了一幅幅独具魅力的中国画作品,展现了中国画的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230.
徽商与皖南民俗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归纳等方法,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皖南民俗体育历史演变及与徽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徽商的崛起有力推动了皖南民俗体育的繁荣与发展。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变迁是皖南民俗体育繁荣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