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9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明清两代,苏浙农村经济存在“口粮缺乏”和“家庭副业的维持”两大问题。本文拟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出发,探讨徽商在问题解决中的活动与作用,并对其作用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42.
徽州人开始经商的资本,多为自己劳动所得的积累和借贷,也有的是佃仆提供的田租和山租。或依靠共同出资、委托出资、宗族资助或妻家提供资金(嫁妆),或由上辈遗产转化为资本。依靠劳动收入、佃仆租金、借贷作资本经商者,一般是独立的小本经营,逐渐致富。如歙人汪玄仪世代为农,开始从商时,仅聚3个月的粮食作为资本,去河北等地经营盐业致富。  相似文献   
43.
明代弘治以前,徽商以经营“文房四宝”、漆、木、茶叶和粮食为主。弘治以后,经营范围扩大,涉足行业多种多样,以盐、典、茶、禾为最著;其次为粮食、棉布、丝绸、纸墨、瓷器;还有贩卖人参、貂皮、珠玑、古玩,从事刻书出版业的;也有经营小本生意,如开饮食店、杂货店,以及肩挑背负的小贩。可以说,徽商无业不营。  相似文献   
44.
《黄山学院学报》2008,10(1):113
“无徽不成镇”是明清时期流传于江南一带的一句民谚,意思是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便形不成市镇。这句民谚既说出了到处都有徽州商人的事实,也是对徽商为当地市镇建设做出贡献的一种肯定。  相似文献   
45.
徽商的经营手段同“以儒道经营”的理念紧密结合。如讲究货真价实,取信消费者,多多售出自己的商品,这就是“业益裕”的诀窍。薄利促进多销,利润自然滚滚而来。在店堂的布置上,讲究儒雅之气,给顾客一个美好的消费环境。如屯溪程德馨酱园,金字牌匾悬于门楼之上,吴县书法家汪胪甲写的两块青龙牌“梅葛遗制’、“浓泛药香”立于店堂两侧,  相似文献   
46.
明代弘治以前,徽商以经营“文房四宝”、漆、木、茶叶和粮食为主。弘治以后,经营范围扩大,涉足行业多种多样,以盐、典、茶、禾为最著;其次为粮食、棉布、丝绸、纸墨、瓷器;还有贩卖人参、貂皮、珠玑、古玩,从事刻书出版业的;也有经营小本生意,如开饮食店、杂货店,以及肩挑背负的小贩。可以说,徽商无业不营。  相似文献   
47.
晚清时期徽商的衰败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从税负的角度加以探析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茶叶贸易是徽商主业之一,咸丰之前,茶叶税负较轻,徽州茶业兴盛,商人获利较易;成丰以后,税制趋坏,茶叶税负沉重,引、捐、厘、税并行,导致商人利润枯竭,茶叶贸易遂衰,徽州茶商在遽显辉煌后迅速败落.  相似文献   
48.
安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促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竞争力,是涉农服务产业共同的使命。然而农资市场的特点和竞争激烈程度要求农资企业必须建立起自己特有的核心竞争力,文章以徽商农家福公司为例,阐述了农资企业须从基础要素和特定要素两方面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49.
吴楷琪  赵佳蕙 《科教导刊》2019,(12):162-163
徽商精神是徽州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核心品质表现为贾而好儒、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徽商精神嵌入现代企业精神的培育,具有提高企业道德素养、培养企业从容应对危机的态度、构建和谐企业内部文化等价值。通过遵守诚信经商准则、创建学习培训机制、提倡员工献言献策、适当运用激励手段等具体措施有助于推动徽商精神在现代企业中的培育及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50.
《清史稿》等史料表明,明前叶经营淮盐的商人主体,是由西北商与淮商(又称扬州盐商)所构成.即该时期淮商不包括西北商.且在当时的淮盐经营中,也无陕商、晋商、徽商等一类称呼。从这种意义上看,不但徽商与西北商是处在不可比状态,而且连陕商、晋商是否为西北商主体也须论证。再据地方史料记载,徽州早在明初,甚至宋元时期,便有人迁往两淮,并有人在那里业盐。是盐法志科第记录表明,构成明前叶西北商主体者,为陕籍商人(另可能还有晋籍),而同时期的淮商主体,则只能是徽籍商人.且该时期在淮徽籍盐商绝不是一个小数,其科举业绩也早于西北商.故从这种意义上说,明前叶又是徽商与西北商同时在经营淮盐。明中叶以后,西北商加入淮商,与徽商一起构成新的淮商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