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0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2012年网络流行语精彩纷呈,"屌丝"文化彰显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力量,流行语体的风行也带动人们语言的狂欢。网络流行语言体现了人们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和群体诉求,而个人意识的参与和外来文化的加入丰富了网络流行语的内涵,这些网络流行语成为2012年度社会事件和人们心理状态的时代见证。  相似文献   
62.
《红楼梦》《镜花缘》是两部具有浓厚虚无思想的作品。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切入文本,会发现二者的虚无思想既有相似处,也有相异之处。导致两部作品虚无思想的直接原因是矛盾的女性观,而男性观的羁绊,是穷愁失志下社会地位无法达成的曹雪芹、李汝珍虚无思想产生的深层原因。然而两位作者不同的女性观与受男性观羁绊的程度不同,加之生活经历的差别,导致两部作品的虚无思想也存在相异之处,使两部作品呈现出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3.
选择平淡     
8月27日 多云 漫漫人生路,我选择平淡。 光电闪射只是瞬间,永恒的是平静的心灵。 名利场熙熙攘攘,疲惫的脚步掩不住憔悴。虚无和困惑伴随你我,医生看得好身体,却医不得精神的恍惚。  相似文献   
64.
围观     
《网络传播》2013,(11):19-19
仲伟志:“无论是做旧媒体还是做新媒体,都很容易被替代。但是大家现在想的,不是如何把内容做得更好,不是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而是对内容生产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对自身的存在产生了虚无感,于是忙着改弦易辙,并对自己过去奉为圭臬的专业主义嗤之以鼻。这就不仅仅是我们自身的危机,更是一个全社会的危机。”  相似文献   
65.
《雪国》这部中篇小说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禅宗虚无观影响下创作的出色之作,通篇呈现出一种禅宗境界的虚无之美。本文从镜中虚象之美、生死轮回中的涅磐之美和万物归一的禅宗境界之美三个方面来探究《雪国》传达出的禅宗境界的虚无之美这一审美特征,从审美角度来探讨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66.
梦想的诗学     
面对真实的世界,人们能在自己身上发现那忧虑的本体存在。那时他们感到被抛到世界上,被抛到消极无人性的世界里,这时的世界是杳无人性的虚无。这时。我们的现实机能使我们不得不去适应现实,不得不把自己作为某种现实建立起来……但是梦想就其本质而言,不正是要把我们从现实的机能中解放出来吗?  相似文献   
67.
一.文本解读1、文本的内容、价值与地位: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叙事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生死观,批判了士大夫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立意不同凡响,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同时还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二者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  相似文献   
68.
美即虚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现象学、怀疑论的视界,对美的存在本质进行形而上的新话语和新思维的追询与回答,从而诞生“美即虚无”这一异于传统美学的本体论,并对虚无这一概念进行深入全面的阐释和赋予它崭新而丰富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69.
本文试图从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崛起的文化历史根源提出一种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假说:以"荒诞"为中心范畴的现代主义思潮崛起的直接根源,是对世界、历史、人生的普遍而强烈的"荒诞感"的体验;这种"荒诞感"的产生又根源于对世界、历史、人生的价值意义"虚无感"的认识。而这种"虚无感"的产生又根源于作为价值意义的最后根据的"上帝"和作为价值意义的直接载体的"人"之不可挽回的"死";"上帝之死"的根源又在于以希腊文明为源头的理性精神的蒙难和以希伯来文明为源头的信仰精神的坍塌。"人之死"的根源则在于近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的普遍失落与异化。  相似文献   
70.
《局外人》中的虚无与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加缪笔下的灵魂人物之一,《局外人》中的默尔索一直饱受争议。从无动于衷的空心人到反抗荒谬的英雄,默尔索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形象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