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2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教育 | 370篇 |
科学研究 | 12篇 |
各国文化 | 9篇 |
体育 | 16篇 |
综合类 | 21篇 |
文化理论 | 3篇 |
信息传播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37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郑树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
对蒋捷词的评价历来颇多分歧,有的将他归为辛派,有的认为他学姜夔。本文认为,蒋捷是艺术上成熟的词人,博采众师,独成一家。并从三个方面论析了其词独特的艺术品格:一、述写国破家亡,离愁别恨的述志词,淡语说愁,悲壮中寓恬淡;二、描写景物的词托物寓意,柔婉中多自然;三、抒情小词则清丽中有意趣 相似文献
93.
禹志云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本文认为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是文学艺术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总的概括。“无我之境”是从老庄虚静的哲学理论生发出来的,是一种升华了的积淀着丰富内涵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94.
邓宏艺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5):27-29
贝娄从人与金钱关系的异化现象出发,揭示了整个世界的荒诞、畸形和错乱。同时.以大量笔墨描述了现代人对其存在的暧昧性多余性的自觉以及厌烦心态、死亡恐惧等一系列痛苦而虚无的存在体验,体现了存在主义关于“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这一基本命题。 相似文献
95.
海德格尔与现代西方哲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彭富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5)
西方哲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古代、现代和后现代 ,其主题分别是 :理性 (思想 )、存在和语言。作为现代思想的核心之一 ,海德格尔的根本问题是关于存在问题的探讨。但它的存在既不是存在者 ,也不是存在者的存在 ,而是存在自身 ,如此理解的存在就是虚无。于是 ,不是“存在与虚无”,而是“存在即虚无”的悖论才是把握海德格尔的关键。这表现为 :一 ,在世存在乃于无存在 ;二 ,真理的去蔽是真理的遮蔽 ;三 ,道的言说为道的沉默。这种种悖论均源于现代无家可归的“反的经验”。 相似文献
96.
陈杰思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本文以“元道”一词来表示中国古代宇宙本体范畴。元道作为宇宙终极本体,既是万象万物产生的根源,又是万象万物存在的基础;既是万象万物皈依的根本,又是人类道德生命的归宿。元道有三大特征:一是“虚无”,二是“动静”,三是“至善”,以上观念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的影响,本文也作了一定的阐述 相似文献
97.
在存在主义哲学的视野下,托尔斯泰精神中强烈的否定、批判色彩是他对缺乏主体独立意义挟断的日常生存状态的否定,对生命根本意义上的虚无境遇的勇敢直面。而促使托尔斯泰不得不直面生存虚无的个人化体验则是他一生不息的“死亡”之思——对“死亡”的先行体验。 相似文献
98.
99.
吴舜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日本传统文化中佛禅无常观念的秉承,是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生成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原因。其具体表现为:人生短暂虚幻,一切命中注定,生死轮回转世等;其实质是一种富有禅机、充满思辩的生命哲学顿悟 相似文献
100.
胡克俭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4(6):96-99
张爱玲的散文反映出的存在主义的实存状态观,即人的存在在本源性意义上的虚无,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根本性的荒诞、焦虑、孤独和绝望,成为张爱玲基本的人生观和她着重表现的存在体验。这种虚无主义的哲学意识存在于张爱玲作品中的原因,首先在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其次从张爱玲个人经历的角度来分析,要归因于她的“身世之感”。 相似文献